《勝負反手拍》觀後感:我們為贏得尊重的戰爭
《勝負反手拍》是一部漸入佳境的電影。在編劇與導演手法下,「世紀性別對決」不再是單純的兩性之戰,它更多是為自己而戰,更深入探究,其實是為贏得尊重而戰的行動。
由《小太陽的願望》的導演夫妻喬納森戴頓與維萊莉法瑞斯執導,影后艾瑪史東與史提夫卡爾領銜主演的《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是一部漸入佳境的電影。
《勝負反手拍》的故事來自真人真事,1973年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女性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的看法逐漸改變,「男主外、女主內」不再適用,養家也非是男人的事,在這樣的風氣裡,一場被稱為「世紀性別對決」的網球賽事,如火如荼展開,成為最被關注的話題,29歲女網「世界球后」比莉珍金恩,對決前任男網冠軍、55歲的鮑比里格斯,兩個各自代表男女性別的人在球場上一決勝負。當日甚至締造僅次登陸月球的高收視,有9千萬人收看這場轉播。
這場對決賽事,台灣觀眾或許並不陌生,即便沒有見證1973年的轉播,應該也曾在台灣電視頻道收看過2011年的電視電影《兩性戰爭》(When Billie Beat Bobby)。在2011年的版本中,故事精神強調的是荷莉杭特主演的比莉珍金恩,在接受「世紀性別對決」後承受的壓力,以及她如何適應。比莉珍金恩日以繼夜勤奮不懈的努力練習,對比了鮑比里格斯的輕敵,里格斯把所有時間花在跟媒體玩起遊戲人間的拍攝,一股腦的思考如何曝光廣告與拉一堆贊助。到頭來,比莉珍金恩後天的努力,與她上場前對自己堅定地說「I am ready to go」讓她生理上的差異,在更充分準備下打敗了鮑比里格斯。在《兩性戰爭》中,似乎訴說練習與心態的重要性,勝過性別與天生的能力。
往後看,2017年艾瑪史東與史提夫卡爾的《勝負反手拍》中,編劇與導演看來想藉電影訴說更多。他們還原那場連接起「世紀性別對決」前的絲絲脈絡,那些在球賽分出勝負前,我們從來不知道、不曉得的細節。編劇賽門鮑弗伊(Simon Beaufoy)勾勒出引發這場球賽的一些導火線,也加倍還原了過去在電影《兩性戰爭》及新聞媒體未揭露的事實部分,包含已婚的比莉珍金恩,在對決前和同性的髮型設計師瑪莉琳秘密交往,以及鮑比里格斯喜愛刺激的賭癮,他連跟治療會談,都可以說服治療師陪他小賭一把。
在編劇與導演手法下,「世紀性別對決」不再是單純的兩性之戰,它更多是描述比莉珍金恩與鮑比里格斯的處境,他們私領域各自有著無法啟齒與難以見人的「弱點」,對比莉珍金恩而言,她的性傾向讓她覺得無法立足、無法公開,擔心不被尊重;對鮑比里格斯而言,他的55歲年齡在運動界來說,同樣不被受到尊重,而他尋求刺激的本性讓他熱愛賭博,也讓他被另眼看待,正是因為他們帶著這些「不被尊重」的因子,使得這場被社會眼中認定是兩性戰爭的概念,在他們各自眼中,反而是為自己而戰,更深入探究,其實是為贏得尊重而戰的行動。而意在言外的尊重該怎麼體現,更進一步說尊重是什麼,它與認同有什麼不同,或許是可以在電影後思索的有趣課題。
總歸來說,兩位領銜主演艾瑪史東與史提夫卡爾展現了「傳神」的演技,不只是外型相像,打起球來的說服力也十足,尤其史提夫卡爾將戲謔、落寞的神情演繹的十足生動。而各個橋段的呈現,個人特別喜歡導演將艾瑪史東修剪頭髮與情愫萌動的時刻捕捉在一起的設計。
《勝負反手拍》電影整體的漸入佳境也如字面含意,是起頭有些一般,劇情在各自私領域有爆發與衝突時引人注意,並在最後高潮的賽事上,攝影利用巧思取景,仿造比賽轉播的鏡頭,加上律動感的配樂,讓兩人比賽充滿現場轉播氣氛的緊張,讓觀者恍如親眼目睹電視轉播,感受腎上腺素的刺激,劃下精采的句點,就像看完了一場勢均力敵的好比賽。
相關文章
- 藍祖蔚專欄我的2017:難忘外語片 (2018/01/02)
- 《勝負反手拍》--不只是男女對打的網球賽而已 (2017/12/05)
- 《勝負反手拍》,誰說女人只能待廚房和臥房? (2017/12/01)
- 《勝負反手拍》女人當家 (2017/11/29)
- 《勝負反手拍》:為自己拼一場球賽。 (201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