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異鄉微暖:專訪《我的西門小故事》導演尚若白


1996年,尚若白首度來到台灣旅遊,一開始活動於桃園中壢一帶,並結交了很多朋友,愛上台灣這片土地——多年來,他陸續多次來台,並拍攝不少以台灣為地景的紀錄片,直到2009年,尚若白定居台灣,並於2016年在台推出半自傳電影《我的西門小故事》。

我的西門小故事》是法國導演尚若白(Jean-Robert Thomann)的半自傳電影,片中描述短短幾天內,一位定居台灣的失志導演,在經歷一連串挫敗後——某個夜晚的奇遇,如何幫他重拾拍片活力,擁抱全新的靈感。

「我高中時候很喜歡看電影、也玩音樂,甚至拿16釐米跟朋友拍了短片。大學時,我在法國主修大眾傳播,畢業後進入電視台從事節目剪接工作……」但朝九晚五、周而復始的打卡工作實在太枯燥,他決定成為一個自由影像工作者。

1996年,尚若白首度來到台灣旅遊,一開始活動於桃園中壢一帶,並結交了很多朋友,愛上這片土地——多年來,他陸續多次來台,並拍攝不少以台灣為地景的紀錄片,直到2009年,尚若白定居台灣。

「四年前,我深深感到心底那些故事的召喚,所以決定從重新開始寫劇本,往劇情片邁進。」

當時定居台北西門町多時的他,以法文著手撰寫一齣「歌舞鬼片」的劇本。他表示,這個特殊體裁多少受到傑克德米60年代經典《秋水伊人》所啟發,當時,劇本完成後寄到法國參加一個補助徵件,很幸運得了獎。

拿到一筆預算,開心的他,積極想將這個故事修改到更好。只是當時一位法國製作人告訴他:「現在做這個計畫,不太可能……你需要累積一些作品作為參考。我建議你先拍短片或另一部劇情長片,有了作品量,推動這計畫才可能順利。」

急於累積作品的他,左思右想,決定將他在西門町的故事,化為一部影像作品——這不僅實踐了多年來他對影像工作的熱忱,也體現了台灣這片土地對他生命的意義。



「一個個小靈感,串聯起來,裡頭摻雜我過去在法國一段消沉的回憶,有一部分是台灣朋友的經驗,有一部分是我想像的。很快,我就決定要自導自演,在客觀拍攝條件的容許下,貫徹一個說故事的初衷。」

我的西門小故事》的劇組有許多工作人員具備專業的電影資歷,也有熱情相挺的工作者,像是時尚攝影師,或是在法國留學後回台結識導演的台灣朋友,還有其他熱心相助的友人,他們幾乎都是受到導演的毅力所感動,形成一個團隊。

當然,拍攝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波折,例如在商借場景時,某知名KTV說劇情太負面而否決,其中一場電影院的戲,還去電影中心租借到場景才搞定。



不過,最大困難多半由於場地使用時間有限,每到一個地方就要跟時間賽跑,約莫兩、三個小時就得拍完。「劇組拍片用大約十五天的時間,但陸續補拍及調整又花上一年,在製作這部電影上,細心的步驟一個都沒少。」其中,「歌舞鬼片」計畫也出現在電影裡一個與友閒聊的酒吧場景,十分有趣。

「花了好一段時間,我剪出一個版本!」但尚若白對最初版本並不滿意,輾轉經過各種深思、推敲,加上音樂家連珮如適時贊助專輯裡的古典樂曲,終於茅塞頓開——有了古典元素的加入,繼而在你我熟悉的青春風情、異鄉人的影像素材裡,疊合出三種不同的味道,酸酸、甜甜,又帶苦澀,成品終於大功告成。

「我拍攝的時候,就有一種想法,儘管這部低成本電影有諸多限制,但我還是希望畫面可以多元一點、豐富一點,儘管鏡頭沒拍太多,但構圖需呈現一種樸素、微妙的氛圍,從而建立一種異鄉人穿梭西門町的孤寂與溫暖。」

電影最終幸運抵達院線這個據點,就是一個極好的結果,亦堪稱紀念性的一役。尚若白感謝台灣那麼多朋友伸出友善之手,一圓他多年電影夢。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570】 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