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 手足情深,苦痛造就偉大!
大衛鮑伊的音樂創作與憤世嫉俗的舞台風格,因為走在太前端,一開始不為保守的美國樂迷所接受,真正能理解、引領他的哥哥,卻又早已精神分裂無法正確地表達;這種種未成名前的苦痛,有多少創作人能堅持過來?
電影《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Stardust)帶領觀眾回到1971年,24歲尚未在國際樂壇的大衛鮑伊(David Bowie),如何從英國隻身跨海獨闖美國樂壇的奮鬥過程,他那驚世駭俗的裝扮與言論,與具開創性的音樂創作,因為走在太前端,一開始不為保守的美國樂迷所接受,加上經紀人水星唱片發行公關朗恩歐伯曼(Ron Oberman),始終未來在美國之旅上給予真正的正面助力,加上早婚卻與待產的妻子多所不合,與擔憂引領他開啟音樂人生的哥哥病情的壓力。電影細細描摩他如何從承受婚姻、家庭與事業發展,內外交錯,讓身心俱疲的壓力下,挺住所有的考驗,在困頓中逐步開拓屬於自己的光采人生。
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腦中不斷浮出台語俗諺 :「戲棚子下站久了,總會是你的。」只是有多少人能想今年的新科金馬雙料影后陳淑芳一樣,整整熬了一甲子,才迎接來世俗的肯定,不論中外古今,創作人在成名之前,總是要獨自承受無窮無盡的孤寂折磨,一如在片中由《紐約安可曲》強尼佛林(Johnny Flynn)飾演大衛鮑伊那樣地腹背受敵,不理解來自於親密的枕邊人,來自原該最支持自己的枕邊人、自以為是的經紀人、手握生殺大權的媒體樂評,與跟不上創作人思維的世人;真正能理解、引領他的哥哥,卻又早已精神分裂無法正確地表達;這種種未成名前的苦痛,有多少創作人能堅持過來,這其間的苦澀滋味,恐怕也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感受。
大衛鮑伊的音樂創作,與憤世嫉俗的舞台風格,幸運地成功為當代樂迷與傳媒所接受,也才有機會創造出專屬於他最具代表性的華麗舞台人格 Ziggy Stardust,也就是本片英文片名「Stardust」的命名來源,讓這位被樂評與媒體們譽為「音樂鬼才」,就此引領音樂潮流,闖蕩樂壇40多年,不僅對1970年代至今的搖滾樂,有著巨大的影響,音樂作品銷售總量寫下約1億4千萬張的佳績,更在票選百大搖滾樂手排名第七。
BBC百大英國人當中,鮑伊排名第二十九,成功登上搖滾名人堂,讓樂迷有機會跟著他的音樂作品成長,從早期的鄉村搖滾,中間經歷過華麗搖滾、靈魂樂、電子樂,不斷拓展創新挑戰音樂的風格與領域,更進一步轉型橫跨樂、影壇,成為一位頂尖的國際級文化偶像,全片就娓娓道來大衛鮑伊成名前的生命與心路蛻變歷程。
飾演大衛鮑伊的演員強尼佛林本身跟前輩一樣,擁有英式鄉村樂歌手、詩人與演員多重身份,目前是英國鄉村搖滾樂團「Johnny Flynn & The Sussex Wit」的主唱及主創,成長過程也深受文學巨擘葉慈(William Bulter Yeats)、莎士比亞、創作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及大衛鮑伊的深深影響。這次有機會扮演心中的偶像,以極其女性化裝扮,與狂野具爆發力的嗓音,成功詮釋了雌雄同體剛柔並濟的大衛鮑伊,讓人驚豔也讓人悲憐。
一如片中大衛鮑伊所曾問過的一句話:「搖滾巨星與扮演搖滾巨星者之間有何差別?」想知道答案,請鎖定2020年12月4日全台上映的電影《搖滾變色龍:大衛鮑伊》,再次重溫巨星發光發熱前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