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龐大戰爭下的渺小身影
本片專注於將戰爭的那一切規模龐大、難以承擔的衝擊,壓在一個渺小的士兵身上。不太有空間去刻劃角色本身,但導演與攝影對於畫面、動線細節的留意,讓人驚呼連連,帶來另一種情感衝擊,若能在大銀幕觀賞,整體環境製造出的浸潤感,非常撼動人心。
《1917》是一部要在最大銀幕觀賞的片。《美國心玫瑰情》、《007:空降危機》的導演山姆曼德斯,與都是奧斯卡得主的攝影羅傑狄金斯及剪接Lee Smith合作,使用(偽)一鏡到底的手法,呈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17年4月6日的法國北方,兩位英國軍人如何與時間賽跑,要用最快的速度,跨過敵人地盤將信息傳遞給友軍,以避免他們誤入陷阱,造成慘烈傷亡。
劇情本身相當簡單,也因為不太有空間去刻劃角色本身,所以觀眾與主角的情感連結不那麼深刻。但導演與攝影對於畫面、動線細節的留意,讓人驚呼連連,帶來另一種情感衝擊;兩位年輕主角George MacKay與Dean-Charles Chapman表演很引人共鳴,來客串的柯林佛斯、馬克史壯、安德魯史考特與班尼迪克康柏拜區的演出也都相當精彩。
更重要的是,「(偽)一鏡到底」並不只是個技術上的噱頭,它讓人實時體驗戰場上的焦慮,帶來極大壓迫感:觀眾會感覺到自己對於周遭的危險完全無法逃避,得要每一刻跟著主角去感受,產生「這天好像永遠不會結束」、「時間好像變得不太有意義」的感覺——主角只能不斷想辦法求生,到底過了一小時還是三小時,似乎都一樣。
攝影機動線與場面調度,經過精巧規劃,免除掉原本可能受限於單一鏡頭的單調感,並用光影變化來製造出追趕時的慌亂與莽撞。當鏡頭隨著主角在清晨一起墜入水裡,驚恐之中又帶著奇異、平靜的美感;好友曾提到老家的櫻花會如雪般落下,後來主角在河裡也遇上,但伴隨的是浮在水上的屍體,他們再也見不著家鄉的櫻花;而在戰亂時代,荒蕪中仍有生機,斷岩殘壁之間有棵櫻花樹,廢墟之中有個法國女人照顧嬰孩......即使《1917》對角色本身刻劃不深,但本片專注於將戰爭的那一切規模龐大、難以承擔的衝擊,壓在一個渺小的士兵身上,搭配高水準的場景設計與配樂,若能在大銀幕觀賞,整體環境製造出的浸潤感,非常撼動人心。
誠如片中一位軍官所言,「希望是個危險的玩意」,身處周遭動不動就有砲火與傷亡、隨時都要面臨你死我活的環境,有時真不知道,懷抱希望會否讓自己死得更慘烈更痛苦?但不抱希望又要如何走下去呢?《1917》的故事靈感來自山姆曼德斯參加過一戰的祖父跟他說的事蹟,相信本片對於導演是很個人的作品,他用龐大的規模來訴說一個簡單的故事,呈現小人物心中更為真實的狼狽與虛無,沒有說教,沒有崇高理想,就只是在一個不堪的時代,所要承受的痛苦日常......這才是大多數捲入戰爭的士兵所面臨的情境吧,也更適合描繪缺乏邪惡大魔頭(例如納粹)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補充說明:本片事件時間點在Operation Alberich之後,Operation Alberich是德國在法國某樁行動的代號,他們於1917年二月、三月間撤退到興登堡防線(Hindenburg Line),之後英法聯軍追擊,雙方都有重大傷亡,英法聯軍損失約四十萬人,德國也失去了二十五萬人。後來要到協約國於1918年發動的百日攻勢之後,才突破興登堡防線。
相關文章
- 《1917》:用畫面說故事 (2020/02/11)
- 《1917》:搶救二營大兵 (2020/02/07)
- 《1917》孤獨與冷靜之間 (2020/02/06)
- 《1917》觀後感:山姆曼德斯的魔法 (2020/01/31)
- 《1917》運用拍攝手法呈現戰場體驗 (20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