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了氣》:成為不朽,然後死去
高達1960年拍的第一部長片《斷了氣》,是開啟法國新浪潮的重要作品之一。《斷了氣》讓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更脫離以往文學作品的習慣與重心,更著重聲音、影像、與剪接,把電影媒介才可以使用的特殊工具,擺到更重要的位置。
高達在1960年拍的第一部長片《斷了氣》,是開啟法國新浪潮的重要作品之一,當時他才三十歲。那時好萊塢黃金時代已經走入尾聲,新電影失去特色,電視機的普及也打擊了電影業,整個行業亟需改變與新氣象,而一群新導演以嶄新的手法與態度,永遠地改變了這一行。
《斷了氣》的劇情算是挺單純,高達根據《四百擊》導演楚浮提的想法,寫成劇本,描述一位頗為輕浮的男生Michel(尚保羅貝爾蒙多)偷了車、殺了警察,從馬賽逃到巴黎,去找之前跟他上過床的美國女孩Patricia(珍西寶),想說服她一起逃去義大利。
在那個舊價值漸漸裂解、新價值還在摸索的時代,Michel活在他的世界裡,並不那麼在乎其他人事物。他並非不道德,而是對他來說,道德不是一個需要考量的事情。
Michel的整段旅程,從一開始到最後驚人但似乎早已註定的結局,可以說皆屬無謂、無意義,就那樣隨機發生,僅取決於別人的一念之間。事態的發展,不過是無數的可能、枝葉繁盛的樹狀圖,在每個節點的選擇之中,由於這件事發生了因此引發那件事,如此而已。你做過的事不一定有甚麼重量,輕飄飄的。
為何偷那輛車?因為它擺在那兒。為何殺了那人?因為他擋在那兒。愛情或許需要彼此看得順眼,但在那一開始,將兩人帶到一起的理由,不也就是「她在那兒」嗎?如果在那兒的換成另一個女孩,會否就是另一種故事了?最後那幕,Michel被警察追趕時,身上有的槍不是他刻意拿的,只是一個朋友順手的好意,就這樣輕易地決定了Michel的命運。
生命如此輕盈,但毀滅也在一瞬間。
既然只是輕飄飄的相遇,因此真正的相愛也是困難的,因為溝通是困難的。Michel與Patricia兩人在公寓裡的對談,聊著各種話題,但仍無法了解彼此,而且似乎也不覺困擾,繼續各講各的。連片尾Michel最後的話,Patricia也沒能聽懂。
Michel理智的話,應該專心逃亡,但他卻被Patricia迷住了,或者,考量到他對Patricia所知不多,應該說Michel被這樁「私奔」帶來的有趣感覺給迷住了。這衍生某種奇異浪漫味道,頓時偷車殺警的Michel竟成了一個很單純天真的男人,年輕不懂事的美國女孩Patricia,反倒是兩人之中內心比較愛盤算的人,雖然她沒有惡意。
但無論如何,Michel是自由的。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他偷車走人的時候,鏡頭捕捉到因自由帶來的興奮與期待,不是為了以後有什麼好事,而是現在每一秒的自在狀態。
高達的拍攝手法,特別適合這種「自在」。鏡頭幾乎像拍紀錄片那樣,在城市間輕巧移動拍攝,帶著自由、即興味道;成為創新剪接手法的「跳剪」(Jump-cut),一開始是無心的,只是因為片長太長,又不想刪一整段,於是用這種新方法跳剪,恰巧與自由自在的氣氛相輔相成。
它呈現的是「年輕」的味道。主角蔑視一切,沒有包袱,愛著、關懷著、圍繞著自己,彷彿其他都不存在。在鏡頭下,巴黎的實景,城市的脈動,社會上性別觀念的改變,美國法國文化的碰撞,自然地融入畫面中。它的緊張感、戲劇感,與描繪主題的方式,不是依賴劇本,而是靠影像;角色重於劇情,著重的是一種氛圍而非故事。帶著沒有保留的自信與自由,以及對於影像敘事的的純粹信念,《斷了氣》讓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更脫離以往文學作品的習慣與重心,而更著重聲音、影像、與剪接,把電影媒介才可以使用的特殊工具,擺到更重要的位置。
《斷了氣》最吸引我的精神,可用這段戲作為總結:
Patricia跟其他人訪問知名作家,終於輪到她發問時,她想知道作家最大的野心是什麼。作家給了精簡有力的回答:「成為不朽,然後死去。」
我愛這種態度:用最強力、最自由的態度去面對虛無,與虛無對戰,輸贏無悔。
補充:原文片名À bout de souffle,更適合的翻譯是"at the last breath",也就是「最後一口氣」。
***
經典對白:
***
Patricia: 「法國人說一秒鐘就是五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