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演唱會》:眾星雲集的大型宣傳片


2011年的《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演唱會》是一場慶祝盛會,也是悲慘世界的一道里程碑,它標誌了製作人對於整齣戲的經營方針有了極大的改變,講究演員實力的時代已成過去式,使用明星追求票房的時代來臨。

1985年十月首演的悲慘世界音樂劇英文版,於2011年歡慶25週年,成為迄今為止悲慘世界音樂劇的第二個官拍,筆者有幸,當天曾在倫敦的O2體育館躬逢其盛,親眼目睹這場齊集各領域明星的盛會。

熟悉悲慘世界的人應該知道,悲慘世界的上一個官拍是1995年的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當時號稱夢幻卡司的選角是由製作人親自選出在該角色上表現最好的演員,幾十年來基本沒人能有異議,然而同為紀念音樂會的25週年卻採取了與十週年時完全不同的選角策略,邀集了各方明星參與演出,主演中不乏完全不曾演出悲慘世界,甚至不曾演出音樂劇的新手,以至於在25週年音樂會之前,製作人還必須特別安排他們去倫敦西區常規演出的劇場先實習幾週做準備,這也讓25週年從公布選角的那刻開始,劇迷就知道這場紀念音樂會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高品質的演出,更準確一點的說,這樣的選角目標是為了取悅更多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群眾,向更多人推廣這齣戲。


音樂劇的演出本質,不同於歌劇,而更強調戲劇的表現;也不同於一般流行演唱,它要求歌唱與戲劇的完美結合,對於一場正式的演出是如此要求,對於一場只能以音樂會形式表現的演出就更需要這種技能。出演男主角尚萬強的Alfie Boe是英國少數達到了一定成就的歌劇男高音,受古典聲樂訓練出身的Alfie在歌唱技巧上是無庸置疑的純熟老練,這也是當初身為原班卡司的Michael Ball向製作人舉薦他的原因之一,然而就戲劇性而言,Alfie Boe顯然沒有真正適應音樂劇的演出模式,他太過執著於音樂的完美,卻無法將尚萬強的掙扎、傷心、痛苦與重生充分融合在演唱之中,成為一個歌聲滿分但無法觸及角色靈魂的尚萬強。


事實上這也是整場25週年演出最大的一個問題:新手們對角色吃得不夠深。與十週年時演員各個經驗老到,甚至因著彼此的激盪而將自己的水準更往上提升一個層次的高手過招不同,25週年的尚萬強與德納第(Matt Lucas飾)都未能表現出角色的複雜多面向,賈維(Norm Lewis飾)、恩佐拉(Ramin Karimloo飾)、芳婷(Lea Salonga飾)的演員雖然都是劇場老手,歌聲也都無可挑剔,但對角色捕捉的準確度卻不足,賈維在〈Stars〉中應該有的冷靜豪情被唱得過分濫情,在〈Javert’s Suicide〉裡則過分焦慮激動;恩佐拉的革命失之激情而少了領袖應該具備的從容冷靜;芳婷的悲憤感過於強烈,如同她在十週年演愛波寧時一般咬牙切齒,反而少了讓人同情憐惜的理由。至於全場最慘烈的馬里歐(Nick Jonas飾)則更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明星選角悲劇,雖然身為少女偶像的Nick Jonas毫無疑問地成功為悲慘世界帶來了新一代的年輕觀眾,但他個人在這場演出裡單單在「唱到準確的音準/音高」就掙扎得死去活來,我們也就不用浪費力氣去討論他的演技了。

不過25週年紀念音樂會也不全然一無可取,幾位主要女角的表現甚至可說是優於十週年,Samantha Barks成功塑造了愛波寧身為街頭少女的強悍與單戀的癡心可憐,算是多年來少數能將愛波寧掌握得恰到好處的演員;Katie Hall擁有非常美麗清亮的高音,完美詮釋了珂賽特的少女情懷與困惑,尤其在抱怨養父的隱瞞時,Katie Hall的分寸拿捏得宜,沒有珂賽特常見的中二病,反而能讓觀眾站在她的角度上予以同理。

在拍攝手法和舞台設計上,經過十五年的時間,25週年版當然比起十週年要華麗不少,演員們有真正意義上的進場退場,燈光和螢幕畫面也更為震撼,另外在25週年有一個很感人的細節設計,就是當芳婷過世退場時,與正要出場的小珂賽特在通道口停下對視了三秒,從未同台過的母女在音樂會版終於有了交集,芳婷對女兒的愛與付出在這陰陽交會凝視的一刻更顯動人。

此外,25週年的交響樂團表現也值得一提,與十週年由John Cameron主導的編曲有別,25週年由Stephen Brooker在配器運用與速度上進行了不少改動,同樣都由西區第一把交椅的David Charles Abell指揮,與個別演員和合唱團的配合進退有據,既不過份搶鏡,卻又讓樂團為整體演出達到最大的加分效果,建議大家可以在某些演員唱不到標準時轉而專心欣賞背後樂團的表現,單聽樂團也依然是一場了不起的盛宴。


安可曲應該是全場最讓人感動的部分,原版尚萬強Colm Wilkinson帶領當時同時在倫敦演出的三個版本尚萬強: 25週年巡迴版 (John Owen-Jones)、25週年音樂會版 (Alfie Boe)與西區版 (Simon Bowman)演唱〈Bring Him Home〉四重唱版,這首歌當年就是因著Colm Wilkinson驚人的音域而創作,Colm也素以結尾的超長高音為著名特色,因此本場演出最後三位尚萬強都將最後一個音留給Colm表現;而由原班卡司領唱的〈One Day More〉則算是一掃當天眾人對於音樂會卡司的怨氣,隔天報紙評論出來無一例外必定提到Michael Ball (原版馬里歐)在安可曲的表現,不知道的人還以為Michael Ball唱了全場。本次威秀播映版本的字幕非常貼心,在幾首安可曲的部分標出了每個演員的悲慘世界履歷表,在電影院的觀眾可以與我們這些忠實劇迷一樣很快明白這些人的出場具有多大的意義。

終場幕後團隊致詞的部分其實暗藏了玄機,製作人Sir Cameron Mackintosh當時正與原版導演為了新版製作的問題在媒體上鬧得不可開交,Alain Boublil的致詞卻特別提名感謝了被製作人拒之於25週年門外的兩位導演,而作曲Claude-Michel Schonberg甚至故意調侃了與Cameron長達27年的合作關係實屬不易,都是在間接為原創作團隊抱不平,知曉內情的劇迷應該看得相當津津有味。

2011年的《悲慘世界25周年紀念演唱會》是一場慶祝盛會,也是悲慘世界的一道里程碑,它標誌了製作人對於整齣戲的經營方針有了極大的改變,講究演員實力的時代已成過去式,使用明星追求票房的時代來臨,2011年以後的西區選角以及2012年的電影版,整體來說都是以此為基本策略。或許在商業的劇場,票房的經營無可避免地是第一考量因素,但好在這齣戲本身的故事依然足夠吸引人,雨果對於貧窮與不公義的描寫依然能透過這齣音樂劇繼續感動下一個世代的觀眾。

本期焦點-【v.737】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