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園》:陽光底下的陰暗面
真實故事改編、廖士涵導演的《樂園》,劇情聽來會朝勵志方向走去,結果影片跟我預期的截然不同。《樂園》的前半場書寫不同角色的困境前段稍悶、中後段駭人又無奈悲傷、結尾收得動人,一株草莓,一屢陽光,一絲希望,溫暖又不濫情。
「他跟我說,只要你自己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
阿華年輕時深受毒品所害,妻子在生下女兒後離開父女倆,阿華不想女兒步上自己後塵,決心戒毒,並創立日光農場,希望以過來人身分,幫助沾染毒品的年輕人戒毒......
真實故事改編、廖士涵導演的《樂園》,劇情聽來會朝勵志方向走去,結果影片跟我預期的截然不同。電影前半場書寫不同角色的困境:阿華想要幫助染有毒癮的年輕人走出困境,全心投入工作的他,疏於照顧女兒,父女倆心結因此日深;另一方面,農場經營出現赤字,阿華堅持以愛與陪伴帶領染毒者走出困境的理念受到打壓、農場的孩子們受制於家庭問題、社會的異樣眼光(更生人找尋工作的困難)、情緒與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以及難被根治戒斷的毒癮誘惑等,都讓阿華疲於奔命。
(底下會提到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樂園》拍出了社會對於更生人的冷漠所帶來的悲劇、拍出了人的寂寞與不安與焦慮與憤怒,所能引發的集體狂熱與暴力、拍出了「癮」的恐怖,看過《馬男波傑克》的朋友就會明白,即便戒毒戒酒多年,也可能因為一時心性的脆弱而讓堅持瞬間功虧一簣。電影讓觀眾看到阿華的理想一次又一次隕落,甚至到了最後,導演非常誠實地描述了遭受打擊的阿華可能再次掉入毒癮的困境,並從阿華的角色反推回劇中的年輕人或社會上無法戒斷毒癮的人的焦慮(這其實是對毒癮者的憐憫與理解)。
「你對那些少年那麼好,得到了什麼?」
《樂園》不是「春風化雨」式的作品,沒有用一部電影來歌功頌德阿華的付出與犧牲,或告訴觀眾:「只要有愛與陪伴,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的簡化困境與過度樂觀。它真正動人(嚇人)的部份,是讓觀眾明白,就算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可能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而面對挫折與打擊,我們是要選擇放棄或是打起精神繼續努力?
這個問句,是對阿華的提問、對劇中年輕人的提問、更是對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的提問(呼應到電影裡的老鼠理論,群體與環境對於毒癮者的影響),放棄其實是最簡單的事,眼不見為淨(社會最常聽見的聲音:把有問題的人通通關起來或判死刑不就好了。彷彿將這些人關起來、邊緣化、除掉,社會就會變得祥和與美好),但堅持下去(正視與解決問題),才是真正的勇敢(那是一條艱苦漫長耗時費力又可能常常被迫折回頭的路啊)。
《樂園》的前段稍悶、中後段駭人又無奈悲傷(廖士涵導演把這一大段戲的氣氛處理相當好)、結尾收得動人,一株草莓,一屢陽光,一絲希望,溫暖又不濫情(呼應到電影開場的提詞);演員部分,飾演阿華的王識賢,維持他一貫的水準,沒有失手;飾演鼠仔的原騰、張哲豪演出的竹筍、以及演出阿浩的陳澤耀等人,表演令人眼睛一亮,既有爆發力、情感細膩的部分也收的不錯,可以好好期待這幾位年輕演員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