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像之書》隱身在影像話語背後的批判,你能理解嗎?


大量運用新舊影片或影像紀錄,進行剪輯拆解、重組與拼接,藉此對比出文字、語言與影像之間的落差,由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蒼老古樸的旁白,引領觀眾走進屬於他獨有說故事的影像世界中,感受這一本有如天書般深奧的《影像之書》。

「一部五章節的電影,正如一隻手的五根手指,只是我們過度思考,用腦袋想了太多,但相對的卻少付諸實行,沒有用手做的事太多了。」--- 高達

隱身在看似破碎紊亂的影像話語背後,導演的批判論點,你能重組理解多少呢?

2018年來到了12月,今年到目前為止,看了三大藝術奇片,第一部是《永生樹》坎城金獎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電影新作《時間之旅》(Voyage of Time : Life’s Journey),第二部是法國鬼才導演加斯帕諾埃(Gaspar Noé)執導,預定2018年12月21日在台上映的法國電影《高潮》(Climate),第三部是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最新作品,預定2018年12月14日在台上映的《影像之書》(Image & Word/The Image Book/Le Livre d’image),三部電影共同特色,都是顛覆了一般觀眾對於「影像」的認知與習慣。

年過半百,人生閱歷極為豐富,卻仍不斷在挑戰自我與電影範疇限度的三位導演,拍片,從來不為服務普羅大眾,而是透過電影媒體,抒發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觀點與感受,也藉由每次新作推出,在挑戰普羅大眾的觀影視野耐受度的同時,也引領著觀眾接受他們各自自成一格,言之有物的哲思,但不強求每個買票進場觀眾都能理解他們透過影像聲音所傳達的人生哲學與看法。


高齡88歲,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奠基者之一的法國和瑞士藉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新作《影像之書》(Image & Word/The Image Book/Le Livre d’image),榮獲第71屆坎城影展特別金棕櫚獎。本片分成五個章節
(一)「Remakes」
(二)「St. Petersburg’s Evenings」
(三) 「These flowers between the rails, in the confused wind of the journeys」(引用德語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1875 ~1926的詩)
(四)「The Spirit of the Laws」
(五)「La région centrale」

一如過往,他透過電影對他所看到的世界進行探討、論述與批判,不同的是《影像之書》(The Image Book/Le Livre d’image),藉由大量運用新舊影片或影像紀錄,進行剪輯拆解、重組與拼接,藉此對比出文字、語言與影像之間的落差,暗喻了地球上東西方民族與國家之間的強權霸凌,全片觸及了製造戰爭的法律、政府、資本主義體制本質,西方正義的偏頗,與對阿拉伯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探索,在看似瑣碎而紊亂的影像中,與導演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蒼老古樸的旁白,引領觀眾走進屬於他獨有說故事的影像世界中,在不斷變化、切割與重組中,感受這一本有如天書般深奧的《影像之書》。





電影《影像之書》(Image & Word/The Image Book/Le Livre d’image)全片就是一連串由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拍攝的上映過,或存檔的影像經過不斷地重整、編輯、重剪與組合,前半段的影片幾乎是每3分鐘就是一段新影像的顛覆翻轉,破碎而紊亂,難以理解的片段,也沒有邏輯與情節可言,幾乎像是一般人常說在死前,一生的影像記憶快速在眼前翻轉而過那種感覺,只是都像是藏了奧秘隱喻,極其難懂,又非常考驗普羅大眾的觀影耐心與定力。

即使其中有些片段,加上了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自己的旁白解說導讀,也對全片的了解有限。直到中段過後,進入了西方世界以外,包括非洲、亞洲與阿拉伯文化的論述時,才能明確理解大師透過影像在批判西方強權對東方,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霸凌,力道之大,令人印像深刻。



三國曹操作品「步出夏門行」中提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比喻人雖年老卻雄心壯志不減,88歲的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也透過了這部電影《影像之書》(The Image Book/Le Livre d’image),展現了他犀利又狂野的雄心,至於每一位因仰慕大師而走進戲院觀影的朋友,到底能看得懂多少,就真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本期焦點-【v.684】 201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