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大世界—《芬妮與亞歷山大》
三個小時的電影,有家庭關係、婚姻場景、無常生命、老年憂愁與喜樂等各式各樣的主題,卻是從一個小男孩亞歷山大的小世界發展出來。豐厚飽滿的故事,也把人生種種景況都包納進去。我們看亞歷山大的世界,看到他這個小世界包含了整個大世界的問題。
大約是在金馬奇幻影展的時候看到《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消息(有點不太確定,但印象中是那時看到什麼廣告得知的),非常期待,卻又頗擔心暑假會忙碌到沒有時間看。片單出來之後,便請資深柏格曼迷的老師圈選推薦幾部。老師圈選出「必看」的三部是《第七封印》、《處女之泉》、《芬妮與亞歷山大》,有時間應該要看的是《哭泣與耳語》、《秋光奏鳴曲》、《野草莓》。雖然很想要全看,可八月時間變數太大,最終還是決定試個水溫(?),先買了列為「必看」的三部。
第一部是1957年柏格曼的重要作品《第七封印》。與死神下棋的騎士、黑死病肆虐的時代、神秘又充滿戲劇效果的畫面加上對真理和生命的思辯,真的是令人敬仰的作品,只是對我個人來說,《第七封印》還是有些像戲劇,看的時候整個思緒都在電影外面,一邊看著劇中角色、場景和對白,一邊思考而沒有太多移情,因此不能說是投入,也談不上有愛。
第二部柏格曼的封刀之作《芬妮與亞歷山大》則給我全然不同的感覺。從一開場亞歷山大在房子裡穿梭跑動到整個聖誕夜結束,萬花筒一般的場景和人物,很快就令我著迷。
三個小時的電影,有家庭關係、婚姻場景、無常生命、老年憂愁與喜樂等各式各樣的主題,卻是從一個小男孩亞歷山大的小世界發展出來。豐厚飽滿的故事,不單是深邃的回憶,也把人生種種景況都包納進去。即便所拍攝的時代是二十世紀初,整個生活狀態全然不同的我們,仍可以將自己(或身邊人)投射到這電影角色之中。而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看這部片,應該有共鳴的部分也會大不相同(想收DVD啊啊)。
看完覺得最有趣的是這部電影叫《芬妮與亞歷山大》,但芬妮的角色其實很弱,那整個世界都是亞歷山大的世界。芬妮一直都與亞歷山大同在,作為兄妹的命運和處境一致,幾個重要時刻,她也看著、聽著、感受著,只是就是靜靜地,不像亞歷山大的敏感和激烈。特別是面對全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兩個父親角色(亞歷山大的生父與主教繼父)的部分。生父忽然重病離去的時刻,亞歷山大崩潰逃避,不願直視即將離世的父親,芬妮卻乖巧地伴在父親身邊。再則是主教繼父因亞歷山大說謊勃然大怒的時候,亞歷山大從寧死不屈到違心求饒的過程,芬妮在一旁看著,心理的恐懼大約不少於亞歷山大,但就只是看著。芬妮像是亞歷山大對照組,將亞歷山大的性格及他對世界變動的抗拒更加強化,讓觀眾無法不感覺到(或許觀眾有點像芬妮?)。
大概因為這樣的安排,讓我覺得《芬妮與亞歷山大》格外真實且貼近人心,完全是我心目中電影的樣子(相對來說,《第七封印》給我更劇場的感覺)—滿滿的日常,平實而深刻。
當然,我知道(看過的人都知道)《芬妮與亞歷山大》並不是「完全寫實」的電影,只是它的幻想與創作、象徵與意義在故事中出現得太美好,讓人相信在那個世界裡「真實」就是如此。
電影裡主教繼父與亞歷山大兩次談論「謊言」,第一次主角順了主教的意思、答出主教期待的回答,而第二次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雖然後來還是認錯,但認錯才是假的吧)。對亞歷山大來說,謊言大概像是一種創作,騙得別人相信就成功的創作。在主教眼中這是一種罪,因為謊言不是真理、謊言使人受傷,因此說謊者應當接受懲罰。可電影裡幻想的謊言卻變成真實,芬妮、亞歷山大和他們的媽媽成功地逃離主教的掌控,回到愛他們、接納他們的那個祖母的家。只是主教像是亞歷山大的父親一樣,成為一個鬼魂,永遠跟著他。這是創作,充滿幻想(與幻影),卻可能得以道出更多的真實(比如內心的真實,非透過創作/謊言不能被表達)。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亞歷山大看他的世界,如此恐怖、充滿未知和疑惑。我們看亞歷山大的世界,看到他這個小世界包含了整個大世界的問題。如此真實,如此迷人。
相關文章
- 重訪柏格曼的《芬妮與亞歷山大》 (2020/04/13)
- 《芬妮與亞歷山大》花俏的饗宴 (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