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我的西門小故事》奮力掙扎的異鄉人


《我的西門小故事》片中透露出尚若白在台北生存的各種困境,以及許多影視從業人員的生活與生存甘苦。套一句導演在片中說過的,如果他擁有100萬來拍片,他會拍100支成本只要1萬元的電影,我想創作跟人生,其實只要態度對了,接著就是不疾不徐、勇敢向前。

看了這部《我的西門小故事》在南部的特別場次,導演尚若白也跟著我們一同在戲院看電影,雖然早場的觀眾不多,但全都留下來與導演尚若白映後座談交流,也很難得的可以聽到他分享這麼多的創作過程,以及眾多的電影內容交流,然而,尚若白過往都是拍攝紀錄片,而這次跨到劇情片的市場中,究竟會不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呢?

-----------------------------以下有雷-----------------------------------

首先,尚若白在映後座談中,提到這部電影的攝製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衝勁與巧合,由於他很想要拍一支劇情片,題材是屬於鬼怪類與歌舞類,這在他的母國法國也獲得補助,但執行起來成本相當高,遲遲沒有門路,以及足夠的劇情片經歷來說服投資人,於是正好在一個巧妙的時間點下,與幾位正好沒有案子的朋友一起執行了這部低成本的自傳式電影《我的西門小故事》,片中透露出尚若白在台北生存的各種困境,以及許多影視從業人員的生活與生存甘苦,這證明這一條道路的艱困,不會因為國籍而有所不同,每個人在這行業生存,都是要用相當程度的犧牲,才能換來持續創作的機會。


劇情方面,在走到尚若白與老婆小芬產生重大衝突後,在夜晚的那段孤獨之旅,彷彿就像是不知道明天在哪裡的鬼魂一般,一直走著、看著,其中有一些滿有趣的事情值得一提,像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時,對於後座的女性吃著用塑膠袋裝的滷味,頻頻發出聲音影響觀影的這一點,尚若白在忍耐幾次後,就直接從那位女性手上搶了過來,或許依照台灣人的個性,就是會容忍過去,但在尚若白眼中,在需要情緒的片子中,這樣的聲音算是他心中的大忌,也因此讓我認為有些誇是的成分存在;另外,尚若白為了能夠持續生活與生存,也嘗試做一些新水不是這麼好的打工,但也碰到了伊些寄有觀念的疑問,比方白種外國人就應該做高薪一點的工作,怎麼會做這麼低廉的打工等這類觀點,其實也點出我們在意識型態無形中被制約的表現。


而這部電影比較可惜的是,欠缺經費,以致於拍攝規格沒有這麼高,除了要讓尚若白自編自導自演外,演員也都是親朋好友助陣相挺,雖然有些鏡頭的構圖與運鏡確實不錯,但如果畫面經過調色,說不定會有更不一樣的台灣呈現在我們眼前,畢竟,這部電影在中文跟法文的交雜下,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融合感,講中文時,外國口音以及一些素人演員的表現,會讓觀眾有些出戲,讓我們覺得很親民、很日常;而講法文的時候,卻又有一種異鄉人的惆悵與孤獨,我想這應該就是這部片帶給我最深的感受。

最後,套一句導演在片中說過的,如果他擁有100萬來拍片,他會拍100支成本只要1萬元的電影,我想創作跟人生,其實只要態度對了,接著就是不疾不徐、勇敢向前而已。

作者:墨卓 【墨卓影評】

本期焦點-【v.573】 201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