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中的奇葩《只要我長大》,真誠的原住民觀點
如果說《太陽的孩子》像是個怒吼的青年,理直氣壯地要大家正視原住民的委屈;《只要我長大》則像是一個敦厚的長者,淡淡陳述自己的命運,但其中包含的溫暖與道理卻是力量強大。
大家長久以來對國片的普遍印象不是太深奧看不懂、就是太膚淺不想看,能真誠不花俏、又親民不高調、還能言之有物達到觸發普羅大眾內心情感的好國片,實在如鳳毛麟角。而陳潔瑤導演的作品,是國片中少見的珍品,她雖然是以原住民的身份關心原住民的社會現況,卻總能在影片中勾起觀眾的深刻感動。她的前作《不一樣的月光》以及這部《只要我長大》都是誠意感人、技術純熟的片子,我個人相信這位導演將來應該可以在台灣影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跡。
《只要我長大》的故事敘述台灣中部原住民環山部落中三位小學六年級男孩的生活點滴,而藉由這三位主要人物的背景,導演以幽默的口吻,淡淡地陳述出原住民們在現今社會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外人對他們刻板印象的憐憫、主流價值影響他們的物質需求、代代相傳的男性族人失意酗酒、教育程度普遍落後、家庭結構大多殘缺、部落習俗價值觀不容於主流社會、、、等等)。
~平地人一定要捐贈給原住民他們不需要的衣服嗎?一定要基於可憐原住民買他們的農產品嗎?想到招待原住民小孩一定要帶他們去吃昂貴餐廳嗎?住在山上很習慣的原住民一定要到外地工作賺錢才能生活嗎?而常常想要買一些經由主流媒體大肆渲染昂貴商品的我們,是否意識到這必須犧牲掉我們許多自由去換取金錢?這世界有所謂的公平嗎?還是知足樂觀才是真正可以化解一切難題的要素?~
這些都是在看這部影片時會進入觀眾腦袋中的問題。
但是導演在這樣的大主題架構下,並沒有要控訴什麼,而是以平實的手法,讓我們了解平常我們外人所體會不到的原住民觀點。影片雖然有這樣的大主題,但主要感人的力量卻是片中的『親情』。
影片中三位小男孩的家庭都有著不圓滿的因素(一位是隔代教養、一位是單親爸爸、一位則是父親酗酒父母失和),在一點一滴看似沒有主軸重點的劇情中,孩子們在無奈、接受、與珍惜中慢慢了解人生。關於『親情』的部分,我想導演在劇本、選角、演員表演要求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精確的人物對白與角色間自然的互動關係,讓我們被人物關係的深刻刻劃強烈感動。
片中還有另一個劇情主線是真有其人其事的拉娃老師(小薰飾)的故事,這位拉娃老師從前因為有歌唱天賦曾經到平地發展、後來卻因車禍受傷只能終生依靠輪椅代步。在人生的逆境中,她選擇回到部落中貢獻自己、義務開設課輔班幫助課業落後的孩子,在部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影片借由她的故事,將部落(也就是故鄉)對一個人的意義、以及彼此的依存關係做了很感人的描述。
本片延續了導演前作《不一樣的月光》中的蒼茫天地景色與質樸清新吉他配樂,加上演技生動自然的許多素人演員與職業演員,他們在默契培養上相當成功,整部影片完全呈現出一股真誠的力量。
台灣前一陣子也有一部以原住民觀點拍攝、探討原住民土地正義問題的影片《太陽的孩子》,我當初看那部片時也是相當感動。今天看完這部《只要我長大》後,突然覺得將這兩部片一起比較是很有意思的。
《太陽的孩子》像是個怒吼的青年,理直氣壯地要大家正視原住民的委屈。影片的敘事手法、演員的表演方式、劇情的結構設計算是比較傳統。
《只要我長大》則像是一個敦厚的長者,淡淡陳述自己的命運,但其中包含的溫暖與道理卻是力量強大。它避開激烈的體制控訴,只是想從認知的根本上讓大家了解原住民天性中的堅韌樂觀。影片恬靜雋永,雖然也設計了一些商業賣座元素,甚至找了很多有知名度的藝人相助,還好拿捏得宜並不會引人反感。影片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寫實真誠的對白與人物互動是本片非常強大的亮點。
這兩部影片都是好電影,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台灣原住民雖屬弱勢族群,卻有著優秀的電影創作人才,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能為族人發聲、開始引導社會認識原住民、讓原住民留下時代的記錄。我想這些誠意、努力、與創作力,是值得掌握龐大資源的主流電影製作圈佩服的吧!
總之,一部真誠不造作的電影,可以提供觀眾深刻反思的力量,這部《只要我長大》,就是這樣的好片子。請不要錯過了這部國片中的奇葩,進戲院加以支持吧!
相關文章
- 《只要我長大》:哭又有什麼用 (2016/11/28)
- 《只要我長大》一股清流 (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