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之子》即便如此困頓奔死,我依然要安葬我的兒子
手持的晃動效果,讓整個影像處於不安的氛圍,也再再凸顯出整個環境的壓迫性,同時在顏色方面,都是用大地色系的髒衣,配合上場景的時代感,說服力真的是挺足的
起先是聽見身邊的人多次推薦,便稍微查了一下資料背景,沒錯,又是有關二戰期間集中營的題材,在二戰以後,這類的題材就在電影中以許多不同的角度與手法,去詮釋這個時期的黑暗與瘋狂,人們不斷地想要生存的意志,以及當權者對於世界的野心,原本以為這部電影,大概就是比《戰地琴人》還要再慘一點而已,但沒想到,悽慘的程度不可比擬啊......
--有雷--
首先最要談的是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整部電影都是以手持定焦長鏡頭的跟拍模式,跟隨著索爾在這集中營看盡一切生存與死亡的角力戰,由於手持的晃動效果,讓整個影像處於不安的氛圍,也再再凸顯出整個環境的壓迫性,同時在顏色方面,都是用大地色系的髒衣,配合上場景的時代感,說服力真的是挺足的。
但接下來不免還是得提到一點劇情,個人認為在悲慘的寫實程度上,跟《戰地琴人》有得比,只是一個是在集中營外,一個在集中營內,主角索爾在集中營裡面是擔任低階管理者的隊員,而他每天的工作,不外乎就是挖煤礦與送一堆被扒光的猶太人進毒氣室,再將屍體一具一具拿去燒或是解剖,畫面中噁心與矛盾的一面,都在晃動的手持長拍中,毫無保留的呈現。
在劇情中,有兩個主要的主軸,一個是集中營中的猶太分子,透過賄賂守衛取得外部的資源,想要找到恰當的時機突破集中營;另一個,就是主角索爾看到在一次的毒氣室中,幸運倖存下來的男孩,被診斷以後殺掉,即將面臨解剖命運,索爾希望能夠請拉比(猶太族裡的祭司)用正確的方式,將這位小男孩埋葬,過程中甚至還稱他為自己的兒子,對於這件事情有著過分的執著,當然也因為這件事情,拖累了集中營裡的反叛計畫,導致自己身陷險境。
而劇情後半逃出集中營後,在過河之際,意外失去那具他極力保留的屍體,感到絕望與空虛的索爾與逃出集中營、看似自由的人群進入了木屋區。不久後一個金髮小男孩經過門口,只有索爾看見他,兩人對視後,索爾露出微笑,沒有跟身邊的任何同伴說,結果當然就是導致行蹤被德軍發現殲滅,就連在最後跑片尾時,搭配著悲傷的提琴聲,以及最後被放火燒掉屍體的聲音,也是相當有戲,只能說整體而言,都讓人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不論是畫面還是聲音,都讓人目不轉睛!
總結來說,這樣類型的片子,如果是一般大眾,可能會在觀影上有些吃力,畢竟走寫實長拍風格的片子,節奏感與張力的落差,是很難讓人持久的,不過就以這樣的題材,用這樣的手法去呈現,真的可以說是大膽的嘗試,但說到這裡,我其實認為如果是讓《鳥人》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與超級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可能可以拍得出一鏡到底、具有商業與藝術元素的表現,不過,這會不會讓寫實的風格因而做出割捨,這也是值得討論的。
作者:墨卓
【墨卓影評】
相關文章
- 《索爾之子》流血流淚的真實RPG (2016/02/02)
- 《索爾之子》生命的意義,人性的尊嚴 (2016/01/27)
- 《索爾之子》拉比在哪裡? (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