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裡的「反烏托邦」畸形社會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反烏托邦指的是一種「刻意被設計成不人道的社會結構,其連帶特徵包括貧窮、迫害、暴力、疾病、恐懼統治等等」。由此回頭看我們熟悉的電影史,不難發現它其實一直是科幻領域的顯學。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是2011年《猩球崛起》的續集,而其實這兩部片都屬於一個更巨大系列的前傳(或應該說是重開機),亦即從1968到1973年的一連五部《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系列電影。那是好萊塢的科幻經典,描寫一艘太空船墜毀在不知名的星球上,主角發現當地的統治階層是猿猴,而人類卻屬於被囚禁或當作奴隸的低下種族。那個故事的劃時代創意,在於它最後揭露那顆星球其實是「未來的地球」,亦即主角們穿梭時空,去目睹人類未來的命運了!
眼前的新系列《猩球崛起》,正是要交代我們的社會進展成《浩劫餘生》中慘烈景象的過程,因而人類註定要被猿族推翻,成為被統治的次等族群。這一類描寫(幻想式的)負面社會結構的故事,被稱作是「反烏托邦(dystopia或anti-utopia)」題材,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反烏托邦指的是一種「刻意被設計成不人道的社會結構,其連帶特徵包括貧窮、迫害、暴力、疾病、恐懼統治等等」。由此回頭看我們熟悉的電影史,不難發現它其實一直是科幻領域的顯學:
譬如,在《猩球》系列裡人類是被猿族統治,在《駭客任務》系列則是被機器人/電腦系統當成能源的供給品,被囚禁被飼養,甚至被灌輸錯亂的心靈認知,變成比寵物更淒慘的生物電池(亦即電腦的食物)。這樣對科技發展(尤其是對人工智慧)的害怕,是科幻寓言中的一大系譜,包括《機械公敵》、《鷹眼》等等科幻片中同樣可以察覺到這樣的恐懼。在《魔鬼終結者》系列更是直接描繪一個人類幾乎被機器人滅絕的未來,雙方的交戰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不得不派出時光使者回到過去,以求扭轉戰局。
另一個常在電影中統治人類的,則是外星人或某種超自然力量,譬如《極光追殺令》就是讓人難忘的經典,那當中的詭奇氛圍和夜晚色調,透露出某種被默默滲透的、全然掌控的社會真相,另一部較為近期的電影《命運規劃局》則同樣呈現出一個荒謬的世界,那些「統治者」們彬彬有禮,卻又堅定不可動搖。這一類故事最終都是以人類掙脫控制、掌握自己的命運為出路,也因此往往帶有英雄塑造的效果。
當然塑造英雄最成功的,要算是以人類自己的社會結構敗壞為前提的反烏托邦電影了。譬如《V怪客》中的蒙面英雄力抗集權統治監視人民的暴政,正就是革命起義的最浪漫呈現。同樣塑造出偏頗社會結構的科幻片還有《飢餓遊戲》、《分歧者》、《極樂世界》等等,前兩者更是不約而同以少女英雄為重心,呈現出柔韌的人性力量和希望。至於在《千鈞一髮》和《關鍵報告》中,則是另一種特異的反烏托邦變形:前者以基因科技的發達與應用,後者以犯罪預示的偵查為題,試圖描寫當某種科技發展超乎預期,將會無聲無息地踩到人權與道德的紅線。這樣的對人類求知慾望的不信任,往往帶著更急迫的警世作用。
最後,人類也不都永遠是被壓迫的受害者,有時候科幻片中的反烏托邦,其實是警告人類欺負非我族類的醜惡作為。在《戰爭遊戲》電影版的最後,已經藉著蟲族的全滅來道出這樣的反省了,但最精采的還是《第九禁區》,藉由和我們印象中截然不同的(毫無侵略意圖和能力的)「外星難民」被人類排擠的處境,道出其實存在人類文明中千百年的種族歧視、階級現象,甚至直指拍攝地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歷史。不論是何種科幻寓言,終究要說的都是對真實世界有著警醒作用的故事哪!
作者: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