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裡的動物世界
當然,最多電影中的動物角色,還是得要往動畫中去找。尤其在我們熟悉的迪士尼動畫的黃金年代,更是早把動物的各種技術質感、表情表意的可能性都發展得淋漓盡致。畢竟,誰叫它是一間以老鼠作為商標的製作公司呢?
從最早期的《小飛象》、《小鹿斑比》、《小姐與流氓》到《101忠狗》,美國的手繪動畫先是奠定了卡通化的動物形象,包括牠們傳達喜怒哀樂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幾乎成為一代人類的共同語言。這樣優秀的傳統流傳到後來,成為3D時代繪畫者的養分:想想看,在《料理鼠王》以及《馴龍高手》中,都有不會講話但是能夠清晰傳達擬人式意念的動物夥伴,扮演最吸睛的配角,伴著主角上刀山入火海,或進廚房烹調絕世的美味。
更多動畫片中的故事,是直接以擬人化的動物去呈現人類社會,舉凡《冰原歷險記》、《功夫熊貓》、《鯊魚黑幫》,其實都是典型的商業冒險故事,只是藉由角色的變形和一點點動物習性的趣味,來增添喜趣魅力。也有《馬達加斯加》和《里約大冒險》系列,融合了擬人的動物和真人世界,搭配繽紛的畫面;其他諸如蟲蟲主題(《蟲蟲危機》和《小蟻雄兵》)、企鵝主題(《衝浪季節》和《快樂腳》)等等,甚至是同一個題材鬧雙胞。
但以上這些故事,都不比真正的經典:《獅子王》在當年為迪士尼的手繪動畫創造顛峰,以及《海底總動員3D》在皮克斯作品史的地位,都說明了當一個故事真正好,一個團隊的技術力和藝術美感頂尖,則就算是在奇幻的動物社會中,也能有永留人心的角色印記。前者的原野風味和音樂成就,後者的技術突破(立體動畫中的「水」的掌握)以及關於家庭/成長價值的讓人耳目一新,都標明了作為業界最會說故事的團隊,他們不只能拍出「好看」的動畫,更持續鞭策自己畫出影響一整個世代千萬家庭的好藝術。
在《獅子王》之後多年,迪士尼曾經以《變身國王》再創他們手繪動畫後期的亮點,那部片的喜劇質感挺好,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在其中有個動物角色——被陷害的國王變成的大羊駝——超級豐富的表情語言,彷彿是對黃金年代的一次懷舊。這麼回想起來,其實當年在《美女與野獸1991》中,那野獸的形象不也是個精采的擬人動物組合嗎?
最後不能不提,遠在地球另一端,在宮崎駿的吉卜力團隊筆下,同樣有無數精采的動物角色。《魔女宅急便》中的黑貓吉吉、《魔法公主》中的山犬和山豬們,都是會說話的寫實動物,前者是無數觀眾(包括我)長大後一定要養黑貓的理由,後者那神獸式的威嚴和肅殺神情,一點都沒有妥協於卡通化,而是讓人寒毛直豎。至於在《風之谷》裡,除了有娜烏西卡的小狐鼠夥伴「迪多」,還有根本不見五官的王蟲們,祂們從頭到尾的情緒和意念都透過「眼色」及「動態」表達得清清楚楚。這不是功力,什麼是功力?
所以要放在最後的,是也許全世界動畫迷、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在「卡通」世界中的最愛:《龍貓》裡的森林之神多多洛一族,以及風的化身龍貓公車,是你我童年永遠的夢想。如果有一天可以在山林裡遇見祂們,當風吹起,那真是心思最飛揚的景致了。
作者: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