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屍進化,全面升級
《末日之戰》小布對抗全新進化最速活屍,不僅動作飛快,受感染的人體能在短短幾秒間迅速變身,飛簷走壁不說,還能像蝗蟲過境般層層堆疊,衝破高聳護城牆。就讓我們從影史第一部活屍電影開始說起,看電影裡的活屍進化歷程。
從活屍電影教父喬治羅密歐1968年推出的《活死人之夜》,當中拖著笨重身軀緩慢行進的無腦活屍,到了1985年《喪屍出籠》被賦予思考和會話的能力;2002年丹尼鮑伊《28天毀滅倒數》裡經由血液感染病毒的活屍,變得更加迅猛與更具侵略性;2010年美國AMC頻道爆紅的【陰屍路】,把活屍帶到社區裡,讓你的鄰居變成嗜血活屍。
2013年的活屍很不一樣,尼可拉斯霍特在《殭屍哪有這麼帥》飾演的活屍不只帥又有型,還能與人類談戀愛;《末日之戰》小布對抗的,則是全新進化的最速活屍,不僅動作飛快,受感染的人體能在短短幾秒間迅速變身,飛簷走壁不說,還能像蝗蟲過境般層層堆疊,衝破高聳護城牆。
讓我們從影史第一部活屍電影開始說起,看電影裡的活屍進化歷程。
1932-1967:經典啟始
活屍最初體現的是海地神話:活屍是受巫毒施法控制死而復生的個體,牠們既不飢餓也不嗜血,更不具有動機,在施加巫毒的主宰者操控下存在著。活屍到了電影裡對此概念作了小小的更動,1932年第一部活屍長片《白殭屍》(White Zombie),劇中受巫毒著魔的生人成為無腦的生物,並且能夠被治癒。1943年《與殭屍同行》沿用相同概念,但是活屍的主體卻是曖昧的,劇中女主角傑西卡到底是活屍?還是僅僅受到黃熱病感染的病人?
不過海地神話鮮少被現代活屍電影應用,反倒是完全被病毒感染一說所取代。1930-1940年代的活屍電影建構了活死人的理念,但卻較常見於吸血鬼的影視作品,而非表現在地表上蹣跚步行的活屍。
1968-1984:喬治羅密歐樹立典範
多數現代活屍電影皆以喬治羅密歐的電影為原型,1968年首部執導活屍片《活死人之夜》已成為該類型經典中的經典,今日大眾文化中活屍的外型與概念皆出自於此,對血肉無止境的飢渴是牠們唯一存在的理由。不過喬治羅密歐表示,他的此部作品深受美國作家李察麥森1954年出版小說【我是傳奇】的影響,活屍便是以書中創造類似吸血鬼的生物為藍本。不過當初羅密歐從未在劇中本使用「活屍」(zombie)一字,而是「食屍鬼」(ghoul),直到後來接受訪問,才開始用「活屍」來形容他的造物。
此外,由《活死人之夜》引介的最重要概念,則是活屍作為一種「社會評論」(social commentary)。由黑人男演員Duane Johnson飾演的故事主人翁班,在劇本中被形容成「相對沉穩且富機智的黑人」,即便擊敗了活屍群,卻被同行的人類誤認為活屍而中槍,正好體現當下社會的種族關係。緊接著1978年羅密歐執導的《活死人黎明》,則是對當下的消費文化作了反諷。
1985:喬治羅密歐的活屍變聰明
接續著《活死人黎明》,1985年喬治羅密歐執導的《喪屍出籠》顛覆活屍的既往形象,讓活屍變聰明了。當中的Bub (Sherman Howard飾)一角是個居家的活屍,他冷靜好奇懂得思考,記得生前作為人類的回憶。此時喬治羅密歐的活屍進化成如同人類般具行為能力、有情緒而且能夠說話思考的個體。羅密歐此舉惹毛不少基本教義派活屍迷,不過若沒有Bub,就沒有後來《殭屍哪有這麼帥》的R,他甚至可以愛人呢!
1985-2001:活屍幽默
雖然過去喬治羅密歐的活屍片不乏幽默元素,不過到了1985年的《芝加哥打鬼》大玩活屍幽默,將該類型推向另一個新境界。故事改編自約翰羅素的小說,他也是《活死人之夜》的編劇之一。《芝加哥打鬼》以活屍為惡搞元素,大大影響爾後的活屍電影,例如彼得傑克森的《新空房禁地》、《我家有個大屍兄》、《活人甡吃》,皆是延續此種路線。同時,《芝加哥打鬼》裡活屍喜吃人腦而非人肉的傳統,已深植大眾文化。
2002-2012:活屍衝啊!
2000年以降,活屍出現重大轉變:牠們開始跑了!突然之間過去步履蹣跚嗜血的活屍已不夠駭人,《28天毀滅倒數》與《活人生吃》讓活屍加速快跑,不僅行動敏捷,也更陰險狡詐。這兩部片大大影響今日的活屍電影類型,劇中的活屍已經不是死而復生的活死人,而是受病毒侵襲的人類所變成,這與喬治羅密歐的活屍傳統有著明顯差異。因為活屍已經越來越像人類,《活人生吃》導演查克史奈德他怕活屍已不再可怕,特別避開活屍的特寫鏡頭。而且,牠們殺不死!《28天毀滅倒數》裡人類一旦感染病毒,則是瞬間轉變成嗜血異獸。《末日之戰》裡的活屍便是此系統,只是有著更大的瞬間加速度。
2013:活屍愛情故事
《殭屍哪有這麼帥》再創活屍電影新類型,尼可拉斯霍特的R不僅有思考能力、在吃下人腦之後還可以讀取死者生前的殘存記憶。更厲害的是,他還愛上人類,與人類談戀愛進而改變人類與活屍的世界。看到這麼帥的活屍,讓人不愛都不行。
作者:Th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