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補習班:那些年代那些聲音
《2012台北金馬影展》中,不但有經典電影回顧,還有幾部很重要的音樂與年代的電影。而與年代息息相關的,其實就是音樂。
電影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紀錄年代,《2012台北金馬影展》中,不但有經典電影回顧:三位大導演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合作的《大輪迴》、史丹利庫伯力克 《鬼店》、羅貝托羅賽里尼《義大利之旅》、安妮華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重新修復的羅曼波蘭斯基《黛絲姑娘》和大衛連《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及大量引用英格麗褒曼和安娜麥蘭妮兩位影后重現她們當年丰采並探討她們和大導演羅塞里尼的三角緋聞事件的《英格麗褒曼vs. 安娜麥蘭妮》也不容錯過。除此之外,還有幾部很重要的音樂與年代的電影。而與年代息息相關的,其實就是音樂。
說到1960年代的音樂,就不能不提到披頭四,說到披頭四就不能不說這位披頭四的靈魂人物──約翰藍儂。《約翰藍儂:紐約城瞬間》記錄了藍儂卸下披頭四光環單飛之後的紐約生活,從創作點滴、與洋子分居期間的荒誕歲月、為愛子退隱的五年,直至遭刺身亡,令人沮喪的1970年代美國,在他身上煉冶成一部縮影。
除了披頭四之外,另一名影響後世音樂深遠的,還有這名雷鬼教父巴布馬利,短暫的三十六年生命,卻寫下了永恆,他所代表的革命精神與和平自由之聲,仍在世界各個角落持續發酵。以他之名的《雷鬼教父巴布馬利》,是正式獲得巴布馬利家族授權的紀錄片,導演凱文麥唐納(《最後的蘇格蘭王》)說:「他為什麼能讓全世界的人們產生共鳴?為什麼那種共鳴遠遠深刻於其他搖滾與流行巨星?我想讓這部電影以非常個人化的方式呈現,探索這個男人究竟是誰?他為什麼如此成功?以及他想要對世人傳達些什麼?」
走出主流音樂,遠在拉丁美洲,新民謠之母薇歐蕾塔帕拉(Violeta Parra),從未受過任何專業訓練,七歲就會彈吉他,九歲開始編寫簡單的旋律,遊藝於歌者、詩人、畫家、雕塑家等身分,美國民謠歌后瓊拜雅、U2和拉丁爵士樂團Buena Vista Social Club都深深喜歡她的歌並重新詮釋。《那年陽光燦爛》導演安德烈伍德以交錯的時序,以《在雲端上唱歌》為主題,帶我們重溫這個充滿底層聲音的溫暖歌聲和她燦爛卻又令人捥挽的生命結局。
看法國電影,常常覺得法國歌曲很好聽,很有味道。那麼絕不能錯過這部有法語樂壇教父之譽的甘斯柏(Serge Gainsbourg)自述的《甘斯柏之親密自畫像》。甘斯柏活躍於法語樂壇二十年,一直是法國人心中的文化標誌,他是創作歌手,也是詩人、畫家,更跨足電影當導演,音樂曲風香頌、爵士、龐克、搖滾、雷鬼都有,精采的一生,不羈的風流浪漫,透過他的自述,觸及他藝術家溫柔和矛盾的一面。
另,身為影迷,一定得練練耳力。由ECM製作兼創辦人曼弗雷德‧艾徹﹝Manfred Eicher﹞主導,與瑞士電影製片人Peter Guyer、Norbert Wiedmer兩人合作的一部音樂紀錄片《寂靜之音ECM》跨越愛沙尼亞、突尼西亞、德國、法國、丹麥、希臘、阿根廷等地,捕捉ECM音樂的製作過程,與Keith Jarrett、Arvo Pärt、Dino Saluzzi、Anouar Brahem、Gianluigi Trovesi、Marilyn Mazur、Kim Kashkashian、Jan Garbarek等音樂家錄音實況。音樂從鋼琴獨奏、爵士樂、室內音樂、管弦樂編制、世界民族樂、前衛音樂全部囊括。透過本片可以清楚「聽」到錄音工程的「專業」,不同樂器在不同空間流瀉的不同共鳴,在不同音控下,呈現不同的器樂音色協調性的美感,以及在不同音樂家詮釋下,曲子如何柔美動人了起來。「過場」影象又如何與音樂搭配演出。
時序回來到現代,推薦影迷不該錯過的電影。以實驗劇情短片《堤》(La Jetée, 1962)聞名全球(後好萊塢改拍成《未來總動員》)的法國電影導演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以導演身分探索另兩位他深愛的導演拍成《塔可夫斯基的一天》和《尋亂.黑澤明》有一種透過導演看導演的深度趣味;另一部以貓為題《巴黎牆上的貓》,從宮崎駿的《龍貓》、艾麗絲夢遊的仙境貓、到愛因斯坦懷中的貓宇宙,牆上的貓看到了什麼,訴說著什麼故事。這次影展也回顧了他的成名作《堤》。
而今年好萊塢話題不斷的《基努李維之數位任務》,由基努李維身兼監製,一一走訪當今好萊塢重量級導演和攝影師,探討傳統類比底片攝影及現代電腦特效科技與數位攝影,詰問在數位時代──無論傳統底片或數位電影,要如何繼續造夢。
作者:蘇士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