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橫掃金馬獎感動獻映
許鞍華執導的《桃姐》,不仰賴大起大落的情感波瀾,照樣能精準呈現人與人之間,那欲言又止的情感表露,焦距拿捏得既精細、又從容……
「香港人口急遽老化,老人院都比便利商店還多了……」這是《桃姐》電影中,黃秋生飾演的老人院負責人所說出的一段話。
從去年九月揚威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到年底勇奪金馬獎三項大獎,劉德華感性的感言,一夜之間融化台灣觀眾的心……雖非大製作,但新聞強力放送下,《桃姐》劇情,恐怕影迷們早已耳熟能詳:身任電影監製的梁家少爺Roger因工作關係而奔波兩岸,香港住處則有服侍梁家六十年的桃姐駐守。年逾七旬的她,因一次中風,不得不選擇入住老人院以度晚年,感激在心的Roger,撥出一點心、一點力,斷續陪伴桃姐走完全程。
幾句話便足堪道盡的劇情梗概,移駕到大銀幕上,卻讓觀眾看到驚人的情感能量……一段從傳統大家庭裡切分出的一小塊主僕關係,儼如親情,無關情義壓力、亦無分尊卑。這段關係,也加溫了Roger與生母之間的孝親互動。桃姐付出的數十年教養不單是恩惠,更成就Roger的待人處事之道。
劇本充分運用Roger一角善於斡旋的特性,從一個開口閉口夾雜英文的俏熟男,拉出微妙反差……再怎麼世故、圓滑,回到了情誼超越至親的桃姐身邊,都可以隨時退守至一個乖兒子般的位子……儘管這位子也是飄泊多年才找到情感座標。
取樣日常生活、訴求平凡中見璀璨的寫情電影何其普遍,此類題材聽不聽得下導演使喚、意境可以走得多遠,端看細節拿捏的輕重巧妙。繼《天水圍的日與夜》,許鞍華再度證明她是香港現今最懂得捕捉庶民面貌的導演,不仰賴大起大落的情感波瀾,照樣能精準呈現人與人之間,那欲言又止的情感表露,焦距拿捏得既精細、又從容……就像片中桃姐信手烹調的數道大小菜,乍看簡易,實則各個步驟都是內功。
退隱十幾年未「發功」的葉德嫻,這回重返銀幕,也許大家都期待看她端出《法內情》那般撕心裂肺大戲……但正好相反,《桃姐》的演出,你可以說她內斂、精微、巧妙將表演化於無形,然而更值得嘆服的是,她無須將「內斂」當作一種表演手段,照樣能說服我們「其實桃姐一直都在,是觀眾自己走去探她的」;葉德嫻演技功力無疑流露出退隱期間的澹定與體會,無爭的心靈寬度,反為她贏得更多讚譽。
而巨星劉德華,這回可說洗盡鉛華,與葉德嫻一拋一接完成無懈可擊的對手戲,從容中看到沉澱而穩實的表演態度,眼神也顯得格外深邃、精斂。
此外,《桃姐》的寫實景象,亦是令人揪心:老人院如此密集的錯落在城市各處,院內景況卻宛若城市邊陲,眾多晚年老人集聚一塊,臉帶不明分泌物交換著令人莞爾的價值觀,上個廁所如臨大敵,換個坐姿、換個不通達理的護理師,隨時是煉獄。
撇開電影成績不談,《桃姐》闡釋的世態悲涼,亦值得觀眾反思。更耐人尋味是,片中從事電影業的Roger頻繁往返港陸兩地,也恰恰點出香港影業近年深受大陸干預的窘境……所幸,能量一直都在,此次,桃姐一角與許鞍華導演,一裡一外駐守著一份專屬香港的人文價值,精神與風範,俱是令人動容。
近期橫掃各大電影獎,固然烘托出三位傑出影人的份量,但它微觀生活細節,從容不迫開啟巨大的情感底蘊,更是令人激賞。《桃姐》的人文意義,也就益發無庸置疑了。
作者:保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