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收藏旅程:專訪《一張全票,靠走道》作者施昇輝


生平閱片無數,施大哥心目中的神片首推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的《魂斷威尼斯》,他說與本片相遇在青春少年時,才是穩居Top1屹立不搖的關鍵。他形容本片:「棒到不能再棒,驚為天人……」



眾知國內書市溫度一直暖不起來,電影類書籍更屬小眾。然而近期,有鹿文化出版的《一張全票,靠走道:青春歐吉桑的電影本事》堪稱異軍突起,不走純評論的路數,卻藉由上一代影癡筆下巡禮式的真摯篇章,觸碰到新舊影癡心底的柔軟處,並在博客來銷售榜取得佳績。

本書作者施昇輝,是金融界的股市分析能手,過去寫過多本長銷好書。他表示,自老本行抽身後,出版這本電影書,才算是圓了夢……怎麼說呢?原來,打從年少時期,施大哥便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影癡呢!

「那個時代沒別的娛樂,看電影變成父母給兒子的獎賞,也屬奢侈的娛樂,當時陽春麵一碗3塊錢,電影票一張卻要25塊,幸好,在那個冷氣不普及的年代,影廳內的冷氣是一大『吸票機』,我爸去戲院常就是為了吹冷氣嗡嗡睡,我也就此成了電影的信徒。」

他一輩子就最愛電影:電影是老婆,棒球是小三,玩股票是為了養家活口。可想而知,出一本電影類的書籍,可說是人生一樁醞釀多時的宿願,「甚至就算翻譯一本電影書,也算圓了我的夢。可惜,沒一間出版社理我,還質疑我英文能力似的要我試翻幾段。」

不過,寫這本《一張全票,靠走道:青春歐吉桑的電影本事》,倒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原來,「我女兒大三那年去有鹿文化實習,我也就間接結識了總編許悔之,相談甚歡,由於許總編也愛影如癡,乾脆佛心大發的支持我寫一本書。」



不過這契機也並非一路順遂,施大哥寫就的第一篇,便被許總編退了稿,「他說寫得太嚴肅、太理論,希望我好好去參透『看電影』這件事,意即,我這本書的重點應著墨在對電影的愛戀,不同於坊間電影評論的曲高和寡。」內文編排方面,白底黑字是「看電影」,黑底白字是「說電影」。學商的關係,施大哥邏輯性很強,常能交叉比對出其關聯性,對入門影迷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藏寶圖。

由於本書的責任編輯就是女兒,書的成形,也碰發一些饒富趣味的火藥味,「作者跟編輯要扯上父女關係,是很糾纏的。過程中,理念磨合了許久,氣氛一度僵持。而書中一張塵封高閣、連我自己都忘記的『仿鐵達尼號』夫妻恩愛照,就是我女兒翻出來的——這也是出版界奇事一樁,哪有編輯可以到作者家亂翻照片的?」

有人形容這本書是「寫給電影的情書」,但施大哥表示,這本書更像自傳、是他人生的引子,帶出觀影生涯的吉光片羽。

的確,書中提到很多令人回味的電影片刻,包括差點當上金馬獎評審的陳年往事。施大哥表示,他對理想和現實分得很清楚,年輕時曾一時衝動,抓起八釐米攝影機拍過一部短片,片子剪出來,才認清自己完全沒有天份。出了社會,將大學所學之技能拿來餬口,也不想「電影夢」這碼子事了,「我喜歡我後來的人生,也同意長輩說的,堅持夢想可能潦倒街頭,那個年代,大家的路分得是非常清楚。」

當然,挫折感多少是有的,「那個挫折,是出自做不到以電影作為謀生工具。如今,經歷『華爾街之狼』洗禮的我,文青色彩已沖淡不少,現在更想遊山玩水,看遍更多電影。」

不過,他也同意非電影本科系,照樣能輸出電影大師,像楊德昌出身理工背景,他的電影就顯得結構緻密,邏輯性強,不但細膩度夠,也能大刀橫切出犀利獨到的視角。

「常常,我攤開報紙的院線時刻版,給兒女猜我去看什麼片,他們自信滿滿,斷言我去看少少廳的藝術片,沒料到,我看的是《變形金剛》,哈哈,老文青也有趕流行的一面。」

施大哥表示,他對教育一向民主,放小朋友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兒女也受到影癡父親所耳濡目染,大女兒念中文系、也瘋影展,兒子念音樂,小女兒瘋熱舞,他欣慰道:「以前看《名揚四海》,以為自己未來可以活得這麼多采多姿,所幸,現在三個小孩都幫我圓了夢。」



書中提到,他往往跟導演比較來電,而非明星。提到最欣賞的導演,施大哥首推山田洋次,其中《男人真命苦》系列,主人翁是個流浪攤販,到處擺地攤,每集總會愛上一名女子,也老是碰壁得天經地義。「這個角色是個俗辣,卻什麼話都敢講,跟日本男人自尊無比大的民族性有著強烈反差,某種程度也釋放了日本男人內心的小惡魔。」在他眼中,山田洋次就是一位專門服務庶民的導演,偶以煽情力道,深描人情世故,新片《東京小屋的回憶》就將外遇戲拍得異常含蓄,親一下,就是極致了。

此外,7、80年代知名英國導演亞倫派克也深受施大哥喜愛,他認為廣告出身的亞倫派克,早年《鳥人》、《龍蛇小霸王》玩出可觀的影像風格,青春歌舞片《名揚四海》卻也鮮明描繪十多名青少年的性格,顯示出亞倫掌握人物的能力,而《午夜快車》裡暴裂的監獄情境,則讓他不寒而慄。

生平閱片無數,施大哥心目中的神片首推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的《魂斷威尼斯》,他說與本片相遇在青春少年時,才是穩居Top1屹立不搖的關鍵。他形容本片:「棒到不能再棒,驚為天人……」當年被電影裡的世紀末氛圍所震懾,年少的他,第一次思索到生命的終點是什麼。

他亦認為,身為一個影癡,大有義務去找大師名作來看,儘管不一定好看,但必然有其撼動時代的道理。



「我民國92年離開職場,存到一點錢,自認餓不死,當時楊德昌的《一一》,映照了我所面對的中年危機,我的處境跟片中的吳念真一模一樣,有趣的是,楊德昌民國70年代所拍的《青梅竹馬》也Match了我那年代青年的徬徨處境,當時我在花蓮當兵,冒著錯過晚點名的險,說什麼都要趕上最後一天最後一場,《青梅竹馬》伴我揮別了青春年華,《一一》註解了我的中年危機,果然戲如人生。」
寫這本書,讓施大哥重拾了不少回憶,也燃起一股動力,走訪多處,尋找當年並肩熱血過的影友,像書中的L君、Y君,都已重新取得聯繫,只可惜,另一位相交甚篤C君已經撒手人寰。

在他眼中,年輕一輩的影迷稍嫌浮躁一點——看電影管道多元,任何片皆唾手可得,缺少舊時代影癡對「觀影」這件事的敬重與珍惜,「想起前陣子影展播放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數位修復版,居然沒有滿座,位子空了一半,讓我心頭一陣悵惘,時代真的變了。」

儘管時代變了,但由於電影對施大哥來說,接近一種收藏的意義,因此跨越,成了一種必要,也是必經。這些收藏裡頭,也真有一些,適時映照了自己的人生。看來,這場收藏之旅,勢必會繼續走下去,而且,會愈走愈燦爛、輝煌。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452】 201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