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記憶:專訪《世界第一麥方》林正盛、高盟傑
林正盛導演非常注重演員對角色生命的感受,故籌備期間,演員全都送去上課。男主角李國毅就待在屏東吳寶春的店裡,不但要學麵包技術,還要從早上四點忙到晚上六點,從零開始體驗麵包學徒的生活......
奪下世界麵包冠軍的台灣之光吳寶春,傳記電影《世界第一麥方》浩浩蕩蕩登場。曾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亦曾為麵包師傅的林正盛導演,不但端出令人食指大動的色、香、味規格,更細密地將麵包形成的種種過程,提喻出不凡的人生哲理,全片散發風趣、動人的勵志光澤,讓人看了不隨之振奮也難。
或許是那份曾與麵包為伴的共有經驗,讓林導與吳寶春一見如故,專訪過後更延續這份友誼,成了頻繁聯繫的好友……過了半年多,林導便起了將吳寶春生平搬上大銀幕的念頭。
「多年沒揉麵,沒想到伸手一碰,手的記憶全都回來了。」手的記憶,也讓他連接起生命中許多情感線索,是深刻的感觸,亦是一份謙卑的態度,「由於我過去比較沒有歐洲麵包的經驗,這一部分由野上師傅跟寶春師傅替我補足……至於麵包製作流程,我再熟悉不過,拍攝時,時常提醒工作人員,要不斷調整班表,麵包會發酵,發酵會追著你跑。」
此外,林導非常注重演員對角色生命的感受,故籌備期間,演員全都送去上課。其中,男主角李國毅就待在屏東吳寶春的店裡,不但要學麵包技術,還要從早上四點忙到晚上六點,從零開始體驗麵包學徒的生活,「我要他去理解、感受、模仿寶春。有那麼一整天,國毅都在洗鍋碗,洗到手都發泡。每天收工後,還要寫一篇工作日記,我對寶春說:『你不要同情他,他就是來當學徒的。』……」
用心良苦將角色建立起來,演員還要面對歲月跨幅頗大的演技挑戰……李國毅從國中畢業演起,王彩樺也一路演到病老,林導表示跨齡演出最大難度,在於對生命的感受,必須把某些感覺找回來,生命質感相近,比什麼都重要,「像國毅演出國中畢業生,我就要他做一些直覺式的表演,凡事以反射情緒來對應,不要想太多。感情表達的純粹永遠最重要,不要刻意去作戲,撐過一個階段,氣勢自然會建立起來。」
李國毅領悟力強,林導對其表現讚不絕口,認為他與王彩樺、馮凱、孟耿如、高盟傑……等多個要角,擦出不小火花。
高盟傑:觀察他人的生命質地,是我對自己的要求
片中飾演吳寶春死忠好友小胖一角的高盟傑,過去在張作驥作品中的身影,最為影迷所悉……但其實,盟傑最初進入影壇,正是演出林正盛導演的《天馬茶房》,這回更已是三度與林導合作了。
「導演找我時,我驚喜又好奇,過了這麼多年,又想到我。」盟傑認為,他所飾演的小胖一角,從頭到尾都難演,戲份雖重,但背景故事全是一片空白。於是,盟傑開始絞盡腦汁,為角色寫自傳,瞎掰很多故事,單親、失學……,寫到小胖跟寶春的關係,一句「全世界只有我可以欺負他,別人不能欺負他」讓林導抓到該角色的核心,從而發展出更扎實的情感基礎。
盟傑打趣說道,一開始上表演課,他和素昧平生的黃鐙輝一拍即合,沒套招,卻聯手在即興發揮的對戲情境中,一路強壓著李國毅修理一番,林導知道後,說:「很好,繼續努力。」
「我很喜歡聊別人的角色,因為這樣,才有辦法透過體會他人的生命質地,來挖掘出自身看待人生的態度……我會把自己當成寶春、當成椪柑、當成媽媽,最後再跳回我自己。」過程中,林導也幫了他很多,「每次我演過頭,導演會突然『飄』出來。像他有次對我說,你慢個兩秒試試看,結果就因為慢了那兩秒,表演出來的效果,跟之前完全不一樣……」
《世界第一麥方》是他最快樂的一次拍戲經驗,每天像家人聚在一塊,很不喜歡放假,「我參與的電影,不管好或壞,我都想要有始有終,跑完整部電影。在巴黎,我的戲拍完,就充當領班,陪著大夥一起流汗。」看似大喇喇的盟傑,更有完美主義的一面,每次演完一部戲,盟傑多少會感到懊悔,總覺得,能有更多變的詮釋方式,對他來說,對表演的體悟愈多,壓力就愈大。各種角色,他都想嘗試,正因為,這些虛擬的人生,都值得他賦予精彩、多變的生命力。
人生經驗,是創作的動能
當然,面對吳寶春的奮鬥史,改編過程,也讓林正盛導演煞費苦心,他認為第一原則,是精神要貼契其生命質地,其次,才是提煉出電影元素,「銀幕上,絕對的真實不存在,相對的真實,才能呈現傳記電影的神髓。既忠於事實,又摻入衝突性,成為一大課題。我曾經也是麵包師傅,情感面能夠從感受去轉化,其後會讓監製和另一個編劇重寫一遍,他們梳理出戲劇衝突,我再去統合。」
林導也堅持,一定要描寫吳寶春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因為他人格的基礎、奮鬥的能量,是由愛而起的,如果沒有愛情的驅策,電影中決賽高潮戲的動人指數恐怕就要打折扣了……
有趣的是,其中,也融合了林導小時候的經驗,他回憶道,糖廠老闆的女兒,從台北下來,只讀一學期,「小時候男生女生都不敢手牽手,唯獨那個女孩對這一點都不在意,溯溪時,自然就拉住我的手,讓我小鹿亂撞的……」
吳寶春與母親的關係,也讓林導想起一段關於媽媽的回憶。他表示,家母在他三歲就過世,他對媽媽的一切記憶,來自爸爸的口述。「我是她唯一的孩子,在她臥病的最後幾天,想跟兒子睡。生病的人身體是冰的,那時我才三歲,躺了一下,覺得媽媽身體很冰,就掙脫地跑掉。那天晚上,媽媽就走了。」這在他心裡留下深深的遺憾,長大以後,學到一句成語:在天之靈,知道媽媽在看著他,當他不開心,遇到挫折,便會驅策自己,一定要更努力。
他坦言,拍媽媽過世那場戲,心情有點焦慮,「那天,大家都相當平靜,我話也不多……簡單拍拍國毅:『國毅,媽媽走了。』那場戲,一個take就OK了,拍完後,我擁抱國毅,告訴他,謝謝你幫我釋放了沉積心裡多年的遺憾。」
其實,拍完《月光下,我記得》後,長達七、八年沒有劇情片推出,當時,他一直有種急須迫切停下的心情,那種疲憊,是出自對影像慣性思維的麻痺,要打破,是不易的。這段期間,他的創作並沒有因此停擺,他重拾紀錄片導筒,捕捉了許多這片土地上的純真與美善。
對他來說,創作,就像一面溫暖的鏡子,辛苦之餘,也映現心中諸多體會,讓他更加確知,自己對週遭人事物的情感——尤其是年邁的父親,「雖然年少時很叛逆,跟父親處不好,但現在,我會拿小津安二郎的影片給爸爸看,他打從日本時代就是文藝青年,跟這些藝術電影毫無隔閡。看著他開心地跟我聊劇情,我總會認為,從小父親薰陶我,讓我接觸《老人與海》、《少年維特的煩惱》這些名著,我才會想看更大的世界、才會成為現在這個自己。」
吳寶春、林正盛,不同領域的傑出楷模,彷彿兩束交互輝映的光芒,疊印在《世界第一麥方》,這部讓人看完忍不住要大咬一口紅豆麵包的電影,相信,也能燃亮你內心的那道能量之光。
作者:保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