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史詩故事-《翻滾吧,台灣電影》作者小野專訪
《翻滾吧,台灣電影》書中都是超熱血的電影人物,每個人的奮鬥歷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靠自己一雙手打出自己的天空,展現出台灣人奮鬥打拼精神,小野從他們的電影代表作深入暢談他們投身電影的心路歷程,以及面對未來的計劃挑戰。
小野的新書《翻滾吧,台灣電影》是一本近年來極為精采的人物訪談實錄,透過訪問台灣電影圈代表性人物,除了可以了解1989-2011年台灣電影的轉變與突破,更看到台灣導演四處借錢籌資拍片圓夢;不景氣時到相關行業等待機會;為了影片票房無所不用其極,這本書應該可以被歸類成勵志類的作品。
小野本身就是台灣新電影浪潮的推手,1981-1989在中央電影公司擔任編審,負責構思新片企劃,那是台灣電影輝煌時期,他企劃的《光陰的故事》和《小畢的故事》叫好又叫座,捧紅了─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張毅等年輕導演,還有曾引起國民黨關注的敏感題材《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等台灣重要的「新電影」作品。此外,小野本身也是極為優秀的編劇作家,有30多部電影劇本,《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海水正藍》《刀瘟》都是其代表作,屢獲金馬獎和亞太影展最佳編劇。
這本書是小野在主持香港陽光衛視「文化在野」節目時,訪問侯孝賢、魏德聖、李烈、林育賢、吳念真、楊力洲、葉天倫、九把刀等發光發熱的電影人精采的對談集結而成,小野說「這本書本身可以連結成一個故事,進行訪談後,發現1989年張作驥跟過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魏德聖當過楊德昌的《麻將》副導演,1989年到2011這些電影人都互有關聯,生命彼此有交集」。
從2001年國片票房從七百三十九萬元到2011年上看十五億元,大家都在問台灣電影市場到底發生什麼事?小野說《翻滾吧,台灣電影》「也沒有答案」,但卻提供了一個開放式討論。1980年後國片開始持續走滑,市場低迷,小野說這些熱愛電影的人,並沒有離開,有的人去拍電視劇,去拍廣告或是接其他工作,持續等待機會或是存夠錢了就再拍片,例如《停車》、《第四張畫》鍾孟宏平時接拍廣告,等累積了一點錢後,就全部丟下去拍電影;《花吃了那女孩》、《消失打看》導演陳宏一也是用自己賺來的錢拍電影。而鈕承澤和蔡岳勳則是在小野任職台視時,拍攝偶像劇操練實力。「這一段漫長過程,大家在電影產業中進進出出,沒有放棄,都在等待機會」。
2008年《海角七號》宛如辛亥革命開了第一槍,台灣人在長期集體壓抑抑鬱的情緒中找到宣洩出口,小野說,《海角七號》成功是無法預測的,有些事你知道終究會來,但是何時會來則無法預測。小野是在台北電影節評審時看到《海角七號》花幾百萬做一場碼頭動畫,他當下就哭了,不是因為感動落淚,而是「覺得這個人(魏德聖)瘋了,是神經病,花了這麼多錢做這一場戲,根本無法回收,電影圈又多了一個背負巨債的人,他是想到魏德聖悲慘的未來而落淚」。但是長期低迷的國片市場卻因為這部片「大爆發」;票房一舉衝上5.8億元。小野說,這在他們以前中影時代是不可能發生的,每部片成本多少,票房可回收多少,都要算得清清楚楚,如果拍攝的新片老闆認為將來不能回收,就要停拍,魏德聖自己就是老闆,寧可借錢也不喊停,在國片最多一千萬票房的時候,他就發瘋花了五千萬去拍《海角七號》,竟然被他殺出一條路來。
除了魏德聖外,《翻滾吧,台灣電影》書中都是超熱血的電影人物,每個人的奮鬥歷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靠自己一雙手打出自己的天空,展現出台灣人奮鬥打拼精神,小野從他們的電影代表作深入暢談他們投身電影的心路歷程,以及面對未來的計劃挑戰。而因為小野本身和吳念真、侯孝賢等是多年老友,小野也讓他們說出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未經媒體披露的第一手資料。
而小野側寫電影人包括張作驥、鈕承澤、楊德昌、明驥、侯孝賢、吳念真等人,透過他清澈而鮮活筆調,完整勾勒出人物豐富的面貌,尤其中影前總經理明驥那篇,明老總找「宵夜」小野、「屋捻針」吳念真到中影上班的過程令人噴飯。書中也收錄作者多張珍貴老照片,大家可以看看侯孝賢、吳念真、楊德昌、小野以前青澀的模樣,吳念真在書中就有不同時期三種造型出現,以現在眼光來看,相當古錐。
作者: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