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漢》配樂真的救了作曲家一命
剛好活躍在世紀交關時的康果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從小就是音樂天才的他被認為是莫札特再世,讓音樂圈讚譽有加,作曲大師如馬勒和理察史特勞斯都很欣賞他的才華,從年少起他就不斷致力於古典音樂創作,留下許多管弦樂曲、歌劇與室內樂等作品。
1920年代,康果爾德在德國古典音樂圈的聲望如日中天,他才剛發表一齣歌劇,並獲得樂評與聽眾的一致肯定,這部歌劇更成為德國自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首部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舞台演出的作品。照這樣看來,康果爾德原本大有可能專心致志在古典音樂界發展,但是1930年代的歐洲時局動盪不安,而他又剛好接獲來自好萊塢的配樂之約,就這樣在戰爭的陰影下,康果爾德逐漸投向美國的懷抱。
1934年,康果爾德為莎翁名著《仲夏夜之夢》所改編電影譜曲,他借用孟德爾頌的戲劇配樂加以改寫,完成他的首部好萊塢配樂,接下來更陸續展現電影配樂天份,他那帶有十九世紀晚期浪漫樂派的音樂風格,結合了小約翰史特勞斯圓舞曲的旋律性、馬勒的音樂深度,最後是理察史特勞斯的音樂魄力,這些都正中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音樂喜好,因為歷年來,好萊塢配樂幾乎都多少從這些作曲家手中「借」了不少音樂出來,因此康果爾德的作品毫不費力就被好萊塢接受。
就這樣康果爾德多了個知名電影配樂家的身份,而好萊塢片廠更迫不及待祭出報酬豐厚的合約,希望能將他請到美國工作,但康果爾德對奧地利與維也納音樂圈有割不斷的情誼,很難說走就走。只不過,此時希特勒的勢力正在歐洲崛起,情勢對猶太裔的康果爾德越來越不利,到最後,他也只好放下一切,於1935年投奔美國片廠懷抱,展開以配樂為主的作曲生涯。
1938年,康果爾德收到電影《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的配樂委託,但他又同時打算回到維也納,於是將作曲工作推辭,之後他接到父親一封信告知情況危急,請他為了自身安全和整個家族著想,千萬別再試圖返鄉。康果爾德打消重返奧地利的念頭,卻想到另一個變通之道,就是把《羅賓漢》的配樂工作接了回來,不過卻對片廠開出特殊條件,就是要他們幫忙把全家人引渡到美國來團聚。
在命運的擺佈下,康果爾德寫電影音樂救了自己和家人一命,但卻等於中斷了在古典音樂世界的發展,當戰爭結束,他再回到奧地利也已人事全非,再也不能恢復在20與30年代建立的聲望,之後所康果爾德推出的每部古典音樂作品,都未能成功,迴響也十分冷淡,結果終於迫使他心灰意冷的放棄歐洲音樂圈。如今,好萊塢彷彿才是溫暖的家園,始終熱情以待,最後康果爾德黯然回到好萊塢,度過半退休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