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擂台》請先照顧好自己
《震撼擂台》以一場拳賽拉開影片序幕,前幾回合,比利不斷挨打挨揍鮮少反擊,累積一定程度的憤怒後,再來絕地反攻;逆轉勝,正是比利的人生寫照,一如他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經歷,不被弱勢出身與艱困環境打倒,一路攀上顛峰成為冠軍;逆轉勝,亦是本片的情調,所有的挫折都在累積主角谷底反彈的強大能量。
《震撼擂台》有著典型勵志電影劇本跑法,第一幕,王者傲氣。輕重量級拳擊冠軍比利,創下43場連勝無敗記錄,他的妻子莫琳無法忍受丈夫在短時間內連續出賽,莫琳勸比利不要活在「偉大比利」幻象中,輝煌風光的日子可能因為肉體連續遭受重擊而提早結束(罹患拳擊手腦病綜合症),莫琳說:一旦罹病,原本伴在你身邊的朋友都將一哄而散。
第二幕,王者墜落。一場意外讓比利暫時退出賽場,不但失去豪宅、朋友一個個離他而去,連女兒蕾拉都交由兒福中心代為照顧,為贏回女兒監護權,比利放下驕傲,在新教練提克的拳擊中心受訓,邊打雜邊重新學習拳擊,教練跟比利說,你以前只依賴憤怒來贏得比賽,現在我要教你「防禦」,學會保護自己。
第三幕,王者回歸。人生如拳賽,比利接受新任輕重量級拳王米蓋挑戰,他要在賽場上擊敗米蓋,並在現實人生贏回女兒對他的信任,贏回失去的人生。
近日看的幾部影片都拍的不差,但也沒有好到令人驚艷。
《震撼擂台》亦是如此,劇情差不多在預期中進行,太過理所當然的人性書寫與太過理所當然的解決之道,該背叛的一定會背叛、該貪錢的一定很貪錢、該挫敗的一定要挫敗、該要重新振作的也一定會重新振作;儘管影片拍的平穩中庸,但我依然有被那簡單到稍嫌俗氣的勵志情節所感動。
(底下有雷喔)
《震撼擂台》以一場拳賽拉開影片序幕,拳賽前幾回合,比利不斷挨打挨揍鮮少反擊,累積一定程度的憤怒後,再來絕地反攻;逆轉勝,正是比利的人生寫照,一如他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經歷,不被弱勢出身與艱困環境打倒,一路攀上顛峰成為冠軍;逆轉勝,亦是《震撼擂台》的影片情調,所有的挫折都在累積主角谷底反彈的強大能量。
比利如何一再逆轉賽局呢?電影給了觀眾一個芭樂答案:「愛」。為了心愛的人,比利不斷從困境中爬起,想來比利成長過程若無莫琳伴在身邊,或許他永遠不會成為拳擊冠軍;莫琳意外過世後,導演用觀眾席上的「空位」來表現比利內心的「空洞」,失去所愛之人也就失去「生」的目標,一蹶不振的他直到女兒監護權遭剝奪,才又找到奮鬥目標。
「你覺得自己做了什麼才會落到這個下場?」提克。
《震撼擂台》的好看在於比利拳賽風格的轉變,用以呼應他的人生態度變化。
以前的比利在賽場上是拼命三郎,為能贏得比賽,就算丟了性命亦在所不惜。比利覺得自己如此拼命是在「照顧家人」,莫琳意外過世後,比利才明白,若不能照顧好自己,哪來的餘力照顧家人?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中,其實就是把家人暴露在危險中。
電影後段,比利在提克的教導下,學會防禦,好的防禦不只可以抵擋對手攻擊,讓身體不致受到太大傷害,好的防禦也在讓心愛的人安心,不用鎮日擔心受怕,好的防禦亦是換取看清對手缺點的機會,好在正確時間出擊,贏得最終勝利。
Antoine Fuqua執導的《震撼擂台》,劇情新意不多,部分人物關係鋪陳的不夠細緻,例如比利與經紀人喬登的關係變化、或是比利與拳擊館男孩哈皮的關係,都沒有拉出應有的情感深度和力道;另外,電影拳賽場面調度確有拍出魄力,但我並不特別喜歡片末比利對決米蓋的高潮大戲,勝負難定的12回合激戰,說著生活的輸贏往往就在伯仲之間,然而沒有明顯的勝負定論(即便米蓋有被比利的左拳擊倒在地;另外,從右拳轉換到致勝左拳,也是人生找到另一條出路的隱喻),看起來就是有點不夠爽快.......。
不過我很喜歡本片的演員們,飾演莫琳的瑞秋麥亞當斯(Rachel McAdams)、飾演蕾拉的Oona Laurence(小妹的銀幕氣質很好耶,不油不膩,很期待她的未來表現)和飾演提克的Forest Whitaker,都有適切的表現,而本片的最大亮點,自是近年人氣頗旺的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無論是外在體型或內在情感表現都有說服力,傑克葛倫霍這幾年的銀幕成績穩定有水準,不只體型忽胖忽瘦,不同角色與類型轉換亦游刃有餘,不確定明年奧斯卡評審會否肯定他在這部影片中的精湛演出(電影本身不是太突出,或許會影響入圍機率),但他確實是同年紀演員中,格外用心與搶眼的一位。
相關文章
- 《震撼擂台》肉身神話 (2016/01/19)
- 《震撼擂台》爬起來的舞台 (2015/10/01)
- 《震撼擂台》振作吧男人 (2015/10/01)
- 《震撼擂台》苦難與希望 (2015/09/24)
- 《震撼擂台》逆境崛起的原動力 (2015/09/24)
- 《震撼擂台》今天的我們只是過去累積的因習而造就的結果 (2015/09/24)
- 《震撼擂台》當心態改變,其他一切也會跟著改變 (2015/09/24)
- 《震撼擂台》若你不曾失去,又該如何明白擁有的珍貴? (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