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愛琳娜》接地氣的濃厚台味


透過林靖傑導演多年來從拍攝紀錄片培養出來,對於土地與人文的敏銳度,讓《愛琳娜》的眾生相更貼近於台灣寫實的樣貌,這種人物質感不同於《海角七號》的浪漫,或是《大尾鱸鰻》平庸的嬉笑怒罵,更不是黃真真或郭敬明電影裡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少男少女,而是真實存在於社會中,一群無名小卒的縮影。




以紀錄片起家的林靖傑導演,在《最遙遠的距離》之後,再次推出劇情長片《愛琳娜》,用寫實的電影語言,描繪生活在台灣的市井小民,雖然生活有點辛苦,但只要保持樂觀,勇敢追求、守護所想所愛,再廢的人生,也能開出美麗花朵。




要拍出這樣一部作品並不容易,從籌備到映演這近十年的努力,讓《愛琳娜》有著接地氣的濃厚台味,透過林靖傑導演多年來從拍攝紀錄片培養出來,對於土地與人文的敏銳度,讓《愛琳娜》的眾生相更貼近於台灣寫實的樣貌,這種人物質感不同於《海角七號》的浪漫,或是《大尾鱸鰻》平庸的嬉笑怒罵,更不是黃真真或郭敬明電影裡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少男少女,而是真實存在於社會中,一群無名小卒的縮影,不過分渲染,亦無過分說愁,每個人的一生雖然平凡,但經歷過的喜樂憂愁,都是電影,一部部道地的「台客電影」,也許生活沒那麼順遂,但只要擁有彼此,與家庭、朋友,乃至於社會有著情感上的連結與認同,那麼再微小的力量都能撼動國家機器與不公不義,只要有心,人人都能是超級英雄,台灣隊長,蒙面女俠愛琳娜。







愛琳娜》有著近年來台灣電影少見的角色生命力,每個角色都有各自鮮活的個性與處境,愛琳娜與廖俊明是社會基層的剩男剩女,從女工轉職為音樂老師並沒有讓愛琳娜成功的階級流動,就像喜歡上孔雀的麻雀不一定就能變鳳凰,只能與天涯淪落人把工廠當夜景看,佐以自嘲的上流;愛琳娜一家人都是基層苦幹的勞工與職員,翻身遙遙無期,只求安穩度日,偶爾耍耍脾氣,也許失望,但並不絕望;愛琳娜的父親(龍劭華)人生已邁入老年,庸碌大半輩子,終於在兒孫滿堂之時能鼓起勇氣追求在人生中段放棄的情感。多麼平實卻精采!每個人在時代的當下勇敢活著,與所愛的人緊緊相依,在地的歌大聲唱,最美的風景是人。《愛琳娜》就像是一封寫給台灣老百姓的情書,開頭可能有點苦澀,有點沮喪,但最後總能有回甘的甜,就像老父親的舊回憶裡,那些咯咯咯的火雞,你可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他們就在你身邊,一直都在。(或者變成火雞肉飯…)




除了人物,林靖傑導演也把近幾年自己觀察到的社會議題納入《愛琳娜》的劇本裡,勞工問題、醫療體系、階級世襲、都更,這些議題在電影裡雖然只是背景,卻也確確實實的正發生在當下的台灣。電影不只要娛樂,更應該寓教於樂,英雄和恐龍離我們很遠(甚至不曾發生過),但《愛琳娜》裡所發生的一切,也許就是某個與你有關的人正在經歷著的,可能是你的鄰居、你的同事、你的家人,或是你。這部片之所以珍貴,正因為它是當代的切片,紀錄,同時也批判,是劇情片,同時也是紀錄片的雙重身分。未來,你可以拿著《愛琳娜》,跟你的子孫說:看阿,我也曾是那個時代的人。







只差在,在電影之外,你是否真的站出來了。




當然,想描繪普世的廣度,勢必得在深度上做出取捨,《愛琳娜》最為可惜的一點在於角色橫跨的幅度雖廣,卻不見深刻,想堆疊出時代的縮影,卻沒有能代表時代的某個強而有力象徵(也許陳愛琳是想做出這樣的高度,但劇情的零碎將她的重要性削弱不少)。角色間的關係都點到為止(尤其是陳愛琳的感情戲,總是沒有搔到癢處,最後還有點被反客為主),如同廖俊明的廣播劇,雖流暢如水,卻也如水般留不住,讓最後這場女俠社會瘋的收尾略顯矯情與草率,如果能少一些角色,給這個家多一點篇幅,故事會更立體。不過這些只是一點吹毛求疵,能在電影裡找到認同感與投射,才是觀眾會不會喜歡一部電影的原因,至少這點,《愛琳娜》的確是做到了。







《聶隱娘》被批評不夠文創,不夠在地,但百分之百台灣味的《愛琳娜》卻在好萊塢大片鋪天蓋地的宣傳下乏人問津。難道這樣代表台灣的作品不夠文創嗎?當我們在鍵盤前大肆地罵中國狗、韓國狗的時候,你知道他們為了保護他們的文化在自己國家有完整的市場,付出多少努力嗎?




你進電影院看過國片嗎?

你還是以為國片很難看嗎?

恐龍至少還會等你一個月,但《愛琳娜》不會。

如果連國片都不願意支持或關注,那還談什麼文創?談什麼台灣?




揪愛人阿去看愛琳娜吧,情書可不是每天都有的。






作者:黃狐狸 【狐狸電影臭幹譙】

本期焦點-【v.503】 201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