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左宗棠》將軍駕到!
左宗棠何時喜歡吃甜味醬炸雞了?湖南人怎麼會吃甜的呢?可既然這道料理在美國夯了,回到左宗棠故鄉當然不能再沒有反應,所以左宗棠大飯店也推出這道料理,雖然大家都納悶左將軍怎麼粉起來了?
食物向來是傳播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東西,透過吃,人們可以了解他國文化脈絡乃至生活背景,隨著地球村的環境自上個世紀一步步建構以後,很多食物已從原先滋味轉化為融入當地特色,左宗棠雞就是這樣的一道美式中菜,其所表徵的並非中國菜到美國多年蛻變的發展,而是一個在地文化包覆了外來文化之後的產物。
侵吞嗎?也許該說,那就是美國文化的精髓,海納萬物而成美式。
這是一部拍給美國人看的中華料理紀錄片,包括美籍華人和猶太人在內,竟都對這道料理懷有深深的情感,即便看在原本就生長在東方的我們眼裡可能有些莫名,但,料理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兒?因為人事時地物而揉合情感。
《尋找左宗棠》(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一開始就帶出弔詭的真實,左宗棠雞這道紅遍全美大街小巷的中式料理風火程度恐非身在太平洋這一端的你我所能想像,對美國人來說,這道料理的影響層面與記憶深度就像炒雜碎一般,都是中式料理的代表菜色,更是日常生活裡最容易也最會想到要吃的中菜。
可是,踏出美國以後,你幾乎找不到哪兒在賣左宗棠雞。
這種莫名其妙的事講出來真讓人傻眼,包括左宗棠的老鄉湖南也沒人聽過這種菜色,跟湖南人講起左宗棠雞,還有人脫口說那就是宮保雞丁,美國人夯到不行的左宗棠雞原來僅是美國限定,中餐菜色博大精深,怎麼會讓左宗棠雞這樣的料理去攻佔美國人的腸胃了呢?
熊熊間,我想到月亮蝦餅。(笑)
飲食就是這樣子,必須因地制宜,中式料理在美國逐漸風行的年代,華人卻在那塊自由大地上遭到許多排擠與衝突,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現實做了許多妥協,現在普遍流行於全美的左宗棠雞可說就是這樣子的產物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
就像這部紀錄片,導演伊恩錢尼花了三年時間追尋左宗棠雞的起源,從美國追到湖南、又從紐約追到台北,終於追出這道菜的由來,同時也得到飲食本來就沒有所謂正宗的結論。這個讓我有點意外,卻又感到欣喜的結論。
我想,人類到底是會想要爭正宗的,飲食也是如此,東方社會的飲食觀念尤然。
傳統印象使然,料理來自哪裡,我們自然就會給那個地方出品的料理冠上正宗之名;冠上稱謂的料理又會自然地與其稱聯想在一起,左宗棠雞是這樣的來由,所以美國人大老遠飛到湖南去找左宗棠後裔,詢問湖南當地人關於這道傳奇料理的點點滴滴,怎知湖南人其實原先並不知曉有這道料理的,左宗棠何時喜歡吃甜味醬炸雞了?湖南人怎麼會吃甜的呢?可既然這道料理在美國夯了,回到左宗棠故鄉當然不能再沒有反應,所以左宗棠大飯店也推出這道料理,雖然大家都納悶左將軍怎麼粉起來了?
當正宗被複製品壓過,在中國人心裡多悶,我倒是蠻佩服「彭園會館」老主廚與當家的,能以開闊心境來看待這道當年在異鄉吃過一頓鱉的原創料理如今風行的程度,雖然老店原味的左宗棠雞沒有甜酸,看在原創者眼裡,現在的流行或許就是代表一個時代的興衰吧。
美式料理向來份量要大、要重口味,美國流行的左宗棠雞以甜味取勝,雖然與原版甚有差距,也可看做是料理走遍天下的最佳具象。
看了那麼多美式左宗棠雞的做法,還是要來重現一下「彭園」正宗左宗棠雞的料理方式。
首先,雞腿肉去骨,以醬油和太白粉醃製,連皮切丁切塊,下鍋油炸至外乾內嫩,後以蔥薑蒜醬油糖醋和不可或缺的乾辣椒等調味料拌炒下腿肉而成,特點是雞肉帶皮以醬油入味,不甜不酸,沒有裹麵糊的酥脆口感,也不用花椰菜墊底。
我本來以為觀賞電影之前已經吃飽,這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不會讓我的肚子有啥狀況,不料看到最後收尾,肚子居然不爭氣地咕嚕咕嚕了,雖然左宗棠雞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料理當中不是太講究技巧的餐點,但看到像是宮保又像糖醋的雞肉模樣,還是直接連結起腦中對於炸雞類食物的美味,沒吃飽飯的人真不建議來看啊。XD
關於美食的紀錄片,《尋找左宗棠》確實讓我又開了另一扇眼界,能夠勾起記憶的食物就是美食啊。
作者:幕後黑手
【黑手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