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羅蘭》空虛的時尚
《巴黎聖羅蘭》極盡所能的去描繪六、七零年代那個時候的時尚風貌,而引領風潮的就是時尚第一把交椅伊夫聖羅蘭,我覺得用「紙醉金迷」這個成語來形容這一切是相當貼切的。
在正文開始前想來談談一些想法,我認為《巴黎聖羅蘭》不好看,全片過於冗長,找不到想傳達的真正重點,當然如果這是一部傳記電影那也就算了,但這部電影代表了法國角逐明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作品本質該是不錯的,不然一國也不會將它推作代表。我想說的是,一部在國際影壇備受推崇的電影擺到了大眾眼前,就不代表也不要奢望所有人都懂這些有所謂「大師作品」的想法,就像時尚,或者你說藝術,有人覺得美當然就有人覺得醜,不是每個人都是時尚大師,可這也是令人不齒的地方,一旦頗具好評的作品推出,而你卻說了難看、看不懂,就會被很多人說「你不懂藝術啦」、「你是笨蛋看不懂」等諸如此類的話語攻擊,有必要嗎?每人觀點不同見仁見智,不是每個大師推出的作品都是佳作,大師也是人,更別提大眾更是普通人。
我不是專業影評,我也不懂電影(我也懷疑誰真的懂),每次看完電影都只是把好不好看以及看到了什麼打出來分享,不想像很多人可能因為某作品在其他人口中評價很好就要違背自己的想法也跟著讚嘆這部作品,也不會明明普通甚至難看卻還要硬坳出許多理論跟勉強擠出優點。
電影如是,時尚不也相同?
「人們都是善忘的。」
「時尚就像廣告稍縱即逝。」
我想這兩句話就足以替任何時尚甚至更多面向的藝術作為註解,當一個季節一個季節更換,就代表又一批時裝被淘汰,創意本該不斷激發而非踟躕不前,我認為所謂的「高級時尚」在本質上就跟一般成衣不同,它們該是獨一無二,擺在對的位置去凸顯它們的高貴與特別,而不是像大眾品牌大量生產,如果每個路人身上都穿著同樣的衣服、鞋子、褲子那有多無趣?而且,還需要所謂的設計師嗎?
《巴黎聖羅蘭》極盡所能的去描繪六、七零年代那個時候的時尚風貌,而引領風潮的就是時尚第一把交椅伊夫聖羅蘭,我覺得用「紙醉金迷」這個成語來形容這一切是相當貼切的,當聖羅蘭的事業達到頂峰,前後無對手,愛情也進展的順遂,站在頂點的人總是孤獨,我想對於聖羅蘭來說也是如此,他沉迷於酒精、乃至於後面的藥物、毒品,奢華的人生享受,不知道是在放縱人生還是在刺激靈感?
也許是因為孤獨、也許是為了尋找其他目標,賈克巴榭的出現對於聖羅蘭是種嶄新的開始,也是一種活絡腦袋的刺激,而他的消失更讓他對生活的無趣感到崩潰,工作、工作再工作,一成不便的生活是真的會感覺疲乏,「你沒跟我講過話,也沒看過我,因為我已經不在這裡了。」當聖羅蘭請求員工替他寄信時這樣要求著,那時的他說出的這些話,我想是他的心已經不在這裡了,而是追隨著賈克巴榭遠去。
電影的最後,聖羅蘭突破以往的創作在度開創一個時尚新局面,再手稿上呈現動感流線,揮別以往單調、靜態的設計,而最後的設計周展現,畫面也利用分割讓觀眾看到台前與後台的兩種強烈對比,伸展台上的從容不迫對比著後台的匆忙與雜亂,也算是一種有趣的呈現。
說真的,全長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我真的找不到任何可看的點,我只覺得觀影過程中我一直打哈欠,甚至想中途離席,連我旁邊的阿姨也是頻頻看手機,彷彿就在想說:到底還要演多久?唉,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是法國的奧斯卡代表?
作者:老子(OldMan)
【老子不負責任電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