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渴望》加奈子夢遊仙境


比起《告白》冰冷含蓄的心理暴力,《渴望》不論在背德的程度或是血漿的放送都下重猛藥,對於常看血腥電影的朋友可能已經不足為懼,但如果平常較少接觸此類型電影的朋友可能就要做足心理建設,關於這點,其實從諧仿B級片的片頭就可以窺知一二。




姑且不談對小說的改編,以《渴望》的電影風格來看,將之視為一部《告白》的衍生作品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至少對觀眾來說﹞。導演中島哲也雖然執導過許多精彩出色的電影,但是《渴望》的異色風格與不著邊際的故事發展讓這部電影更像是大導演三池崇史的手筆。

比起《告白》冰冷含蓄的心理暴力,《渴望》不論在背德的程度或是血漿的放送都下重猛藥,對於常看血腥電影的朋友可能已經不足為懼,但如果平常較少接觸此類型電影的朋友可能就要做足心理建設,關於這點,其實從諧仿B級片的片頭就可以窺知一二。

渴望》一作對觀眾最大的挑戰應該是主角藤島不是一個理想中的主人公。上次在《告白》中,松隆子飾演的復仇女教師固然心狠手辣,但是充滿了冷靜的殺意與豐沛的情感,是一個充滿美感的角色。但《渴望》中的主角藤島只是一頭病態的野獸,他匯集了我們能想到的所有缺點於一身,在片中頹廢至極,並靠殺戮、監禁、強暴……等手段達成目的。



渴望》的故事開始於藤島找回女兒的「渴望」,而終止於我們對於黑暗面一股化不開的情感「渴望」。《渴望》是一幅不同面向的角色拼圖,一面在抽絲剝繭中達到解密之趣,一面藉由各個角色的不同反應去證實藤島的女兒加奈子是個甚麼樣的人。從一開始正常高中生的想像,到後頭天生惡魔的註解,但《渴望》的戲劇張力其實與《告白》的模式相去不遠。

推導到極端值的個性與情緒是《渴望》世界中每個角色的通病,而相較於《告白》的心靈暴力,《渴望》在背德之餘不忘用強力放送的血漿去挑動觀眾的視覺神經,在電影開頭似乎並無特別之處,但隨劇情往後段推進,血腥程度越來越強,也讓觀眾必須面對更多的震撼。

從加奈子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本片中有一些「做與不做」的微妙思考。

電影中的女主角加奈子是惡魔的化身,應該說她對人性的理解與認知與常人完全不同。她在暴力、性愛、毒品、傷害……等各種惡意的元素中感受快樂與被愛。她與常人不同,所以她面對事情的方式也不同,她運用自己的天賦的塑造一個只有自己能懂的世界,在那裡,只有她與自己惡意的玩笑獨處。



當然,你可以在電影中的暗示裡去嘗試把「加奈子會學壞」這件事去歸究給藤島夫婦的教育不當。但是如果只用這個角度看待加奈子,不免太低估了這個故事,固定的思惟當然是每個小孩都可以被父母塑造成想要的樣子,但事實或許是有些天性會在教育的過程中被否定,而你是否要去追循這個天賦,是否要與社會對抗,其實就要回到能力是否足夠的問題上頭。「做或不做」的掙扎也接著產生了。

回憶一下經典電影《八釐米》中,當主角氣憤的質問富商的律師,他究竟為什麼要做出如此喪盡天良的行為,律師的回答很簡單:「因為他可以」。對,富商可以做到、有能力的人可以做到,想像你今天如果有能力做到一件心中的「渴望」,而且因為你的能力權勢夠強而不會受處罰。老實一點,我們會怎麼選?

你會被「道德良知」規束嗎?天知道那是多麼弱的東西,歷史上太多成功獲得權勢與能力的人都背叛了他們原先對自己高標準的道德期待,當然依循良心行事的人還是存在,但是在渴望的驅使下,有時候我們優先考慮的不是「這件事對不對?」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到這件事?」。

所以,回到電影,《渴望》中的女主角加奈子得天獨厚,她有魅惑世人的天賦可以讓她實行對心中殘酷的渴望。她在殘酷中愛人與被愛,在殘酷中大哭與大笑,這是她的生活方式,而她可以做到……不可否認,還做得挺好的。



而這個部份的描繪牽回了主角藤島在最後的轉變,「理智」從來就不是他所擁有的特質,但是在電影的最後他已經理解了自己在追逐的不只是以為天真善良的女兒,更是因為自己與罪惡之間產生連結的興奮,對黑暗的渴望。他身陷於加奈子的魔法陣之中,在每場殺戮中悼念自己爛透了的人生。

比較起《告白》的明確故事,《渴望》帶觀眾來到了背德的世界與嚐到瘋狂的血腥味。雖然主題不若《告白》冷靜沉穩,但我卻意外的喜歡《渴望》多一點。在腥風血雨的黑暗世界中,我們才恍然發現,或許我們渴望的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差別只在於風險太多、能力不足……所以想像一個我們能做更多的世界,那裡真的會更好嗎?

作者: 橘貓 【橘貓‧夜空】

本期焦點-【v.465】 201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