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行動代號:孫中山》慘綠青春


《行動代號:孫中山》明明就充滿白爛的對白,以及幼稚的行為,但是看完以後卻留下很深的感觸,因為片中的這群年輕人根本就是受害者,被貧窮和不公平的時代集體殘殺!




有人認為導演易智言當初的成名作《藍色大門》為文青市場開出一條活路,創造了台灣電影的「小清新」路線,我覺得這話只說對一半!其實《藍色大門》雖然看起來像是一個校園純愛故事,但是把愛的啟蒙,以及同性戀、異性戀的探索,甚至是青少年的苦悶心事都放進去,看似「小清新」,其實裡面藏著非常多的「人間煙火」可供食用,絕對不只是虛無飄渺的文青電影能夠一言以蔽之。而他在之後的電視劇《危險心靈》直言不諱的反省教育體制,睽違多年的電影《行動代號:孫中山》再度從青少年問題著眼,卻將視野拉大到整個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

易智言的電影其實有蠻多的文青味,但他不是「假文青」,而是「真文青」,這兩者有何不同?基本上,很多「假文青」喜歡用優雅的詞藻以及刻意和大眾不同的品味來突顯自身性格,但周遭的環境通常跟他無關,因為他滿口華麗的囈語,描述的只有他自己的心情(而且別人還未必看得懂),但易智言不一樣,他透過那帶點情調卻不矯揉造作的鏡頭語言,讓劇中人和這個世界產生連結,於是在同一個世界長大的我們開始有了相同的感觸。《行動代號:孫中山》透過一群青少年異想天開的脫序行動,演出那帶點浪漫的青春孤寂,更像是一則寓言,呈現出這個時代的荒謬與悲傷。



故事其實很簡單,一群沒錢交班費或者沒錢交畢業旅行費用的高中男生,決定要把學校儲藏室裡面的孫中山銅像偷去變賣,於是戴著廉價的美少女戰士面具,在夜晚集體行動,結果當然是一波三折。而那被丟進儲藏室的孫中山,彷彿代表一個被遺忘的理想,更象徵著一個已經流於口號而逐漸凋零的自由平等理念,就連孫中山的銅像都被丟進灰暗的角落,唯一的價值就是被這群學生偷出來換錢,才能拯救他們的貧窮,實在非常諷刺!

這基本上是一部喜劇片,但在某方面而言也是悲劇片,劇中人物不知天高地厚的天真行動,帶進肢體和語言的趣味,假扮殭屍大鬧校園,把警衛嚇到躲起來的橋段,又堆疊出一種荒謬的滑稽感,可是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又逐漸體會到那舊日繁華落盡的傷感,以及年輕人面對現實環境的徬徨無措,那些悵然的心情都被埋進這個有點荒唐的故事裡面,隱隱透出一種為年輕世代發聲的創作使命感,但依然還是有人只把重點放在「電影演出偷竊情節是否教壞小孩」之類的膚淺論斷,而看不到電影對於貧富懸殊、走投無路的無奈心情有著怎麼樣的一番陳述。



行動代號:孫中山》明明就充滿白爛的對白,以及幼稚的行為,但是看完以後卻留下很深的感觸,因為片中的這群年輕人根本就是受害者,被貧窮和不公平的時代集體殘殺!但是媒體只知聳動,老師也只會要他們寫悔過書,卻對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直到最後兩名主角約好要作點事情來改變現況,我才知道那些看起來白目的小屁孩,竟然比大人更知道問題在哪裡。美國有《歌舞青春》,但台灣只有慘綠青春,為何我們的青春電影始終都帶著苦悶?大人建立出來的虛偽秩序又到底為可憐的下一代留下什麼?

作者:馬來魔 【光影隨想】

本期焦點-【v.456】 201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