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映像》戰爭、革命、赤色高棉
這部電影的導演本來想紀錄「赤色高棉」(也翻作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首都「金邊」將近四年所發生的事,但是這個時期留下的影片少之又少…
參加特映會的時候,主持人在台上問到大家對1970年時期的柬埔寨有什麼印象,我回答:戰爭、革命、赤色高棉。不過說來也是慚愧,這8個字也是我腦中對這題目唯一的印象而已,由於看電影前不會先查資料,只知道這是部紀錄片,這時才知道電影要演些什麼。
我想大部分民眾對於「柬埔寨」的印象大概就是「貧窮的國家」、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後者甚至比這個國家的名氣還響亮,而透過這部電影,觀眾可以更認識這個國家,與它發生的「赤色高棉」這事件。
這是一部紀錄片,紀錄片能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是件容易的事,想想每年有多少外語電影想爭奪這個獎項,能入圍的確是有它的特殊之處,這部電影的導演本來想紀錄「赤色高棉」(也翻作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首都「金邊」將近四年所發生的事,但是這個時期留下的影片少之又少,大多是一些宣傳影片,於是導演利用泥土雕塑的人偶,來重現他孩童時印象中的畫面,個人是覺得導演頗有美術天份的,呈現出來的泥偶與場景是相當有美感,風格獨特,是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特色。
電影的故事背景是1975年,柬埔寨共產黨(赤色高棉)攻下金邊,實施新的共產政策,除了把金邊所有民眾強迫趕到鄉下參與耕作,廢除錢幣制度,認為財產是共有的,民眾所擁有的唯一財產是吃飯時用的湯匙,強迫人民開拓土地、建造水池與灌溉溝渠,把學校改成集中營「S-21」,把人民分成「新人」與「舊人」,進行思想改造,估計這四年間被屠殺的人數高達300萬。
這是一部紀錄片, 且大多時候都是先把泥偶擺好位置、佈置好背景環境,只利用運鏡手法來用畫面說故事,這對很多觀眾來說會是比較沒有吸引力的,我想也有觀眾會看到睡著,我還蠻常看紀錄片的,對紀錄片一點也不會排斥,但也會覺得這部片長只有90分的電影感受起來有120分鐘之久。但還是會覺得這是一部很值得觀賞的電影,不管是電影紀錄的歷史、紀錄片表現的手法、影片畫面的呈現,都很值得觀賞。
(以下心得談及細節,但這是紀錄片,請自行斟酌閱讀)
印象深刻的話:飢餓可以控制一個人,飢餓可以控制所有人,飢餓是一種武器。
對於紅色高棉政權,一定還是會有人起來反抗,但這些反抗不聽話的人,「黨」不給他們食物,自然很快的只能面對死亡的下場。導演小時候就是在紅色高棉的統治下,見識到各種慘絕人寰的現象,現在把這些回憶拍成紀錄片。
最先遭殃的是他爸爸,因為拒絕接受紅色高棉的統治,絕食而亡。
接下來是他自己,因為對「黨」提出質疑,為什麼人民都吃不飽,而領導階級的人還是吃得那麼好,而被送到集中營服勞役。
這時候人民不能擁有自己的財產,但生活越來越困頓,本來一份米逐漸被分成4份、8份、16份、25份(確切數字我忘了)
有個媽媽因為偷摘了芒果而被9歲的兒子跟「黨」告密,這段讓人想起「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的「批鬥」,紅色高棉的頭號大哥「波布」,雖然是國家出資留學法國回來的學生(這段電影沒提),但卻用毛澤東的共產制度作為藍本,也參考了列寧主義,實施了很極端的共產制度也有個小女孩是因為肚子餓壞了,跑去田裡偷了根玉米,被「村長」抓到,那個女孩當晚就餓死了。
九歲小男孩告發母親這種事,對觀眾來說可能會很訝異,但個人覺得,人其實是非常容易被洗腦的,不只是紅衛兵,不只是那個告發媽媽的九歲小男孩,就連在強調個人自由的民主社會,也充滿這種現象,嚴重一點的,有多少人為了政治立場不同,跟自己婚姻伴侶、父母、兄弟姊妹吵架?
情節輕一點的,那個商業的廣告行為不是在對觀眾洗腦?
有多少人能理性思考?只是我們跟那九歲小男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我們比較沒發現這件事。
電影中有大量的旁白提及這段時間「黨」不斷的用各種「標語」來洗腦民眾,我想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主旨之一。
有很多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像是一群人扛著一台汽車到田裡,後來把這台車的輪子用水車取代,用以引水到挖好的溝渠中。黑白影像畫面中人山人海的,不是在排隊買飲料或是甜甜圈,而是用人力挑著土堆「愚公移山」來建造溝渠堤防,突然會覺得金字塔、萬里長城當初一定也奴役了很多百姓做這種事。
導演對於人民會願意被奴役提出了兩個看法:信奉佛教與服從的個性,個人覺得這似乎是很多亞洲國家都有的問題,不過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看完這部電影不免也會反思一下台灣,台灣需要被紀錄的歷史很多,但台灣的電影總還是留在呈現那些不真實的世界,實在可惜。
作者:闕小豪
【Mr.闕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