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最後的正義》刃之兩面,正義的兩端。


《最後的正義》並沒有刻意塑造悲劇英雄,反而透過人民與高官的對抗,讓觀眾了解何謂『官逼民反』,雖然衝突的起源來自於個人的打壓,但是對於旁邊追隨的民眾而言,有人願意出來反抗,或多或少有一點激勵的意味。



Facebook的功能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分享的機制,透過朋友間的即時分享,有時候人在外頭,也能夠立即掌握資訊,正值用餐時段時,不知道該吃什麼時,拿出手機滑一滑,目的地就有了方向。今天網路上流傳著一則關於禮讓座位與霸佔車位的新聞,新聞媒體將事件的當事人冠上了『正義伯』、『珍珠哥』的封號,由於上傳的短片中,只有紀錄爭執的過程,並沒有紀錄引爆爭執的前因,也因此究竟事實真相為何,仍然是一個謎團。



2013年聖誕節前夕上映的電影《浪人47》,筆者曾經在撰文中提到日本當時的一條法令『喧嘩兩成敗』,也就是在法律的面前,不管是動手的加害者,或是受傷的被害者,都必須接受該有的懲罰,雖然很多人會認為被害者是免責的,然而單純就衝突事件而看,如果加害者沒有受到被害者某種程度上的刺激,也不會採取暴力,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被害者也該負擔某部份的責任。



記得筆者小時候,老師面對類似的事件,也是用同樣的方式處理,兩位當事人都受到懲罰,雖然覺得這樣的方式很不近人情,然而回歸到社會事件頻傳的現在,或許這樣的處理方式,圖得只是人們所追求的公平。



即將於2014年1月10日上映的電影《最後的正義》,改編自德國文學巨擘海因里希‧馮‧克萊斯特的同名作品,早在1969年就曾經被德國翻拍成《Michael Kohlhaas - Der Rebell》,2013年導演-阿若戴帕里耶再度改編搬上大螢幕,並且找來坎城影帝-麥德米克山擔任男主角,透過新的詮釋,反映法國封建時期高官壓榨百姓的醜態,同時讓觀眾去分辨公平到底是什麼?正義到底又是什麼?



從拍攝的畫面觀之,《最後的正義》是繼2012年由國際大導-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電影《戰馬》之後,筆者再度感受到馬匹在廣大空地奔馳的氣勢磅礡,而為了還原當時的社會,不管是服裝配飾,甚至是所使用的武器,都有股濃厚的中古世紀風,電影配樂所選擇的樂器,除了鐘的敲擊之外,更搭配類似陶笛的吹奏,以及小提琴的弦樂,仿古的誠意相當足夠,更數度讓筆者回憶兒時最喜愛的西洋故事『圓桌武士』。



從劇情的鋪陳分析,《最後的正義》並沒有刻意塑造悲劇英雄,反而透過人民與高官的對抗,讓觀眾了解何謂『官逼民反』,雖然衝突的起源來自於個人的打壓,但是對於旁邊追隨的民眾而言,有人願意出來反抗,或多或少有一點激勵的意味,姑且不論主張的人意圖為何?民眾願意跟隨反抗強權,某種程度上反應出人民早就厭倦這樣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元祿赤穗事件』強調的是『公平』,改編後的《浪人47》強調的是『榮譽』,而即將上映的《最後的正義》所強調的是『正義』,這三部作品在追求某種結果時,隱約地告訴觀眾任何的舉動,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雖然《最後的正義》在節奏的掌控以及情緒的凝聚稍顯緩慢,但是所拋出的敏感議題,在現代化的社會,仍然備受矚目,整體而論,《最後的正義》是一部有深度的佳作,從兩種立場切入,又映證原著國家-德國,一向重視法律的傳統,嚴肅之虞,又能夠發人省思!



劇情結構:★★★★

拍攝手法:★★★(3顆半)

節奏流暢:★★★(3顆半)

畫面剪接:★★★★

場景規劃:★★★★

催淚指數:★★★(3顆半)

音效配音:★★★★

演員表現:★★★★

整體評價:★★★(3顆半)

個人喜好:★★★★

作者:義御伊凡 【義氏映?館】

本期焦點-【v.430】 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