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舖師》臺灣的100種人、情好味道
台灣究竟擁有了什麼樣的好資產?有些人隱隱約約知道,卻總是說不清楚。之前開放了大陸人來臺灣自由行之後,他們描述了一些什麼、我們才恍然大悟說「對,對!」這些、那些,他們所說的,的確是台灣特有的且美好的『人、情、味』
台灣究竟擁有了什麼樣的好資產?有些人隱隱約約知道,卻總是說不清楚。之前開放了大陸人來臺灣自由行之後,他們描述了一些什麼、我們才恍然大悟說「對,對!」這些、那些,他們所說的,的確是台灣特有的且美好的『人、情、味』;台北最近在捷運上還能看到一支行銷台灣(正確來說應該是臺北)的旅遊廣告,先是金髮外國人說要來臺北「feel the people」、然後日本人來臺北「找另一個自己」,接下來就是廣東人要來「閱讀這座城市」…這種不用我們來講自己、由歪國人來看、來講我們美好之處的拍攝方式,看起來很謙遜實在,但是這到底不算是真正的自我推銷。而且,為什麼要把發球權奉送給別人呢?台灣人難道自己不夠瞭解自己嗎?
其實我們一直都知道,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價值。如果臺灣有100種好味道,那麼台灣終於有一個陳玉勳導演,拍出了其中99種雜燴於電影《總舖師》之中,剩下那一味,就是等你進電影院去把自己的感受加味在裡面,臺灣的人、情、味才算是真正被完成了。
《總舖師》有一個天真、可愛,充滿廚藝天賦卻嚮往著亮麗時尚人生的女主角詹小婉,這基本上就是現下所有臺灣年輕人的樣子:本性純良、面對花花世界有點迷惘,卻還是願意用笑臉迎接自己的人生;男主角的形象神秘但極具地域性的幽默特質,他的存在竟詭異地串起了電影《總舖師》的所有起承轉合,老實說這種充滿台味的型男真的是台灣特有種,台灣人不好好保育真的是不行的!(個人覺得他比小貓熊還有價值);而女配角、飾演女主角母親的美秀阿姨當然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台灣歐巴桑的熱情一向是台灣的文化資產,她們眼看著傳統與後代正處於藕斷絲連的傳承(或說脫節)關係,但只能接受一切、任由下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去開闢自己的人生道路,然後「裝開朗」、用若無其事的態度從旁默默支持輔助,這樣的長輩形象適用並可影射到每個正在為兒女掛心的臺灣父母身上。(飾演女主角詹小婉父親的柯一正先生就更不用說了,他只出來一下下,卻能大火快炒出你最激情的眼淚)
台灣擁有很強大的吃的文化,尤其是辦桌這件盛事特色更是不言而喻,藉由吃食文化來反映台灣的抽象精神面向層次,是電影《總舖師》的最大賣點。故事在描述全臺灣三大辦桌主廚(北中南三大總舖師)的基本設定也挺符合現在社會民情的:北部早已到處都市化,不興辦桌這一套,大家傾向在餐廳解決掉婚喪喜慶等等宴客需求,「辦桌」這件事情猶如二流飲食文化、被埋沒在街頭巷尾之中,就像是吳念真所飾演的「憨人師」形象:美味,卻逐漸被忽視與遺忘。南部虎神師的名聲響亮,不論何時何地總能辦出絕佳豐盛的好料理,可惜英年早逝(南部辦桌業務需求繁多可能太累了!XD);而中部的鬼頭師對應到現在的台中餐飲文化更是一絕了:不論是精品美食的打造、還是利用平凡食材打造出創意小吃,藝術餐廳和夜市小吃這種二元共存性質,就是為人所稱道的台中吃食形象。
《總舖師》的人物多元、食物到位,導演陳玉勳多年來拍攝廣告所訓練出來的瞬間笑果功力的應用不但為電影無限加料,一氣呵成的剪接串場能力也讓整部電影看來不卡卡。而視覺美學設計的文化對應與創意也有其完整度(一處鐵路地下隧道的灶腳場景經營、片頭片尾簡單的師徒走路就講盡辦桌歷史始末),電影主題與在地的密切關係,不得不讓我完全信服『地域化就是國際化』的奧義……
總之,《總舖師》是正式上映了。在我有限的電影院觀影印象之中,還沒有一部國片能夠像是《總舖師》這樣,可以讓全部觀眾從頭到尾跟著笑、跟著鬧,情緒沸騰一整場的。但如果說《總舖師》只是一部值回票價的超級台灣喜劇,那又太過小看這部電影了。它的價值絕不僅止於此。將好玩又好吃的辦桌文化炒燴在整部電影裡頭,一場兩個半小時、和吃辦桌一樣久的《總舖師》絕對不會讓你的臺灣魂覺得太飽,反而會讓你更覺得餓。
強烈建議吃飽之後再進場觀賞《總舖師》。當然這並不保證你在看完電影之後,就不會去找一碗炒米粉或炒鱔魚來狂嗑。
這一部將台灣傳統飲食精神文化幽默復興一回的電影,你是不吃不可。
cheer給《總舖師》星星數:
原始期待★★★★★★★★☆☆
劇本結構★★★★★★★★☆☆
喜劇張力★★★★★★★★★☆
主角設定★★★★★★★★★☆
對白設計★★★★★★★★★☆
寓意內涵★★★★★★★★★☆
觀賞價值★★★★★★★★★☆
觀後分數★★★★★★★★★★
作者:雀雀
【雀雀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