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台北電影節】《吃鳥食的男孩》進擊的飢餓感與硬頸的人性
《吃鳥食的男孩》在導演埃克托‧拉里基卓斯的改編下,時空移轉到當今的希臘,讓人看到一部遊走在希臘社會求生存的寫實現況,與即使在這樣艱難的世道下,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芒,又或許是一種人性偏執的掙扎與反撲?

我們常說「電影反映人生」,而由希臘新導演埃克托‧拉里基卓斯(Ektoras Lygizos)去年拍攝完成的處女作《吃鳥食的男孩》,毋寧是最能代表這句話的電影作品。

去年在國際電影節與觀眾見面後,陸續獲得多項影展大獎與提名,也將代表希臘參加2014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雖然導演埃克托‧拉里基卓斯(Ektoras Lygizo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電影《吃鳥食的男孩》的拍攝靈感,是改編自1920年諾貝爾得獎挪威作家克努特·漢姆生(Knut Hamsun,1859年8月4日-1952年2月19日),在1989年30歲的成名作品「飢餓」(Hunger)。

他到鞋店當學徒,在小鋪做店員,乃至當小販、修路工。為了生計,還兩度去美國,到北達科州當過農業工人,在芝加哥當過售票員。顛沛流離的生活,及各種各樣的工作,使漢姆生飽嘗飢寒交迫的痛楚。
漢姆生十八歲開始寫作,三十歲成名,成名作就是電影改編的小說「饑餓」(Hunger)。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成長」、「神秘的人」、「飢餓」和「在蔓草叢生中的小徑」等。他信奉德國哲學家尼采的哲學,曾在各大報紙上發表讚揚希特勒侵略行為的文章。德國侵略挪威後,克努特‧漢姆生(Knut Hamsun)仍繼續這一行為。1946年被挪威最高法院判為叛國罪,被軟禁在奧斯陸一家老人院。1952年在老人院逝世,享年92歲。

《吃鳥食的男孩》在導演埃克托‧拉里基卓斯(Ektoras Lygizos)的改編下,時空移轉到當今的希臘,讓人看到一部遊走在希臘社會求生存的寫實現況,與即使在這樣艱難的世道下,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芒,又或許是一種人性偏執的掙扎與反撲?

作者:SJKen
【暗夜流光】
本期焦點-【v.0404】 2013/07/18
其他新鮮事兒

《超危險特工2:狠戰》寶刀未老 (7/18)

《麻辣嬌鋒》粗話滿口,笑彈齊發 (7/18)

強尼哥與《獨行俠》狂野冒險 演繹史上最貴西部片 (7/18)

《環太平洋》其實男孩子的浪漫蠻膚淺的 (7/18)

《愛,悄悄越界》在禁錮的愛裡泅泳 (7/18)

《環太平洋》碇真嗣與綾波零 (7/18)

《天台》周杰倫的愛情歌舞 (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