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扮遊戲》「性別」的展演
法國新銳導演瑟琳‧席安瑪(Céline Sciamma)的第二部劇情長片《裝扮遊戲》以尚未經歷青春期、社會化未深的兒童為主角,展演一齣性別的裝扮遊戲。


「男人」與「女人」的性別符號
在文化、宗教、風俗等社會規範的影響之下,我們對「男人」與「女人」應展現的樣貌總會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演變,性別涵義也會有所調整、改變。瑟琳‧席安瑪在片中以洛兒(Zoe Heran飾)和珍妮(Malonn Levana飾)這對姊妹做對比,從外表和衣著為兩性的二元劃分做出粗略的定義:衣著上,10歲的洛兒多以短褲、T恤、背心、運動外套等造型示人,選的顏色則是白、灰、藏青等的素色為主,妹妹珍妮的身上不但看得見粉紅色的蓬裙,衣服的花色也顯活潑、亮麗許多;髮型上,洛兒留著中分短直髮,珍妮則是燙著小捲的長髮。顯而易見,導演刻意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性別符號加諸於兩人身上,分別標誌著「男人」與「女人」的普遍形象。
「性別」的浮動性:洛兒與米克

父母通常是孩童第一個開始模仿、學習的對象,對洛兒而言,比起母親(Sophie Cattani飾),父親顯然更具吸引力,在電影的開場有兩場戲足以證明:其一是父親教她開車;其二是她和父親同樣會用嘴玩吸麵條的遊戲。藉由這兩個段落,可以看出洛兒和父親之間的緊密連結,也能發現父親對洛兒有著特別的期待。父親並非將洛兒看作「女人」養育,沒有讓她玩填充玩具或洋娃娃──西蒙‧波娃所說的「被動之物」──而是將她抱在腿上,教她轉方向盤、打方向燈,教她駕駛汽車──被認為是男性所屬,陽剛味十足的表徵──顯見父親希望洛兒能處於主動、掌控的位置。此外,父親的一句「接下來換妳開」可視為是父親對洛兒的肯定與讚許,經由賦與洛兒掌握方向盤的權力,讓她有了「存在」。至於吸麵條的行為則讓洛兒秉承到別人──例如:不會吸麵條的妹妹──得不到的獨特位置和優點。

不過,「性別」其實是浮動的、不穩定的概念,洛兒在表現出「米克」的同時,也不時會顯露出「洛兒」的身分。在洛兒與父親玩牌時,父親讓她嘗試喝酒,此時的洛兒是以「米克」的身分存在;下個畫面,洛兒躺在沙發上吸吮手指頭,父親將她靠在自己身上,並親吻她的頭,此時的洛兒明顯是「洛兒」,享受著女孩撒嬌、倚賴大人的權力。

我叫洛兒:洛兒的自我認同
始終以「米克」的身分裝扮自己的洛兒其實是在否定自己的生物性別,也是在否定自我,因此當母親察覺之後,對洛兒說:「我不介意妳扮男生,可是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也就是說洛兒必須先認定自己的生物性別,然後去認識自己,同時也讓別人認識真正的洛兒,之後想以「男人」或「女人」的身分示人那是另一回事。導演藉著洛兒一角將刻板的「性別」二分法打亂,讓游移於「洛兒」與「米克」之間的洛兒經由摸索,找到自我的認同。如此一來,她才能自信且開心地自我介紹:「我叫洛兒。」
作者: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本期焦點-【v.0318】 2011/11/10
其他新鮮事兒

《神偷軍團》半吊子的反叛精神 (11/10)

牽阮的手:愛的平行線 (11/10)

《丁丁歷險記》老少咸宜的精緻冒險 (11/10)

《賽德克巴萊》關乎信仰的電影 (11/10)

《戰神世紀》300版的希臘神話 (11/10)

《艾瑪好色》性,不是罪 (11/10)

《愛的抱抱》希臘文明退化論預言書 (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