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迷信與送死!
就電影論電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場漂亮的歌舞,片末的高潮戲,也就是運動會出草行動,水準相當不錯。要說是台灣影史上最優秀的戰爭或屠殺場面也不為過。
即將提及本片劇情與結局,一句總結:林慶台是全片亮點、以國片來說值得一看!
不過前面也說了,以上是以「國片」為標準,如果你不常看電影、不覺得非看國片不可、也對台灣相關的題材沒有興趣,本片顯然不是你該花錢花時間的作品。畢竟,資金與技術門檻都很高的史詩,還是以歐美影壇較擅長產製,雷利史考特的《羅賓漢》號稱花了60億新台幣,是《賽德克巴萊》的8倍以上,就算是更久遠的《神鬼戰士》也花了超過30億新台幣。撇開資金雄厚不談,歐美擅長說故事的優秀導演也比台灣多,在史詩周邊的題材裡,號稱花不到4億新台幣的《世紀戰魂》從很多方面來說都有優於《賽德克巴萊》!
而撇開歐美不談,香港與韓國都已經出現過非常優秀的史詩電影。其值得花錢的程度遠高於《賽德克巴萊》,無法逃避的事實是。水準接近《賽德克巴萊》的外國片很難在台灣打出知名度,而這就是「情感」的力量。有這種情感說真的沒甚麼不對,畢竟,在青春電影的領域,我也曾對《藍色大門》降低了我的評判標準。回到《賽德克巴萊》,在上集裡,當年在《海角七號》所看到的發散、節奏不穩定與贅戲問題都再次出現了。本片的前30分鐘左右直接剪掉不但無損於全片的品質,甚至,還可能將之提升!開場的年輕莫那魯道出草說真的拍得很粗糙,比那更粗糙的是接下來清官與日本簽約,以及台灣人失敗的抗日行動,特別是抗日行動這段,動作設計、影像質感到剪接都非常地糟糕,糟糕到跟後面水準明顯大提升的運動會出草行動相比,彷彿2部不同的電影似的!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源自於魏德聖對原住民文化的著迷,本片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呈現原住民的歌舞。有莫那魯道的婚禮,有伐木中看到彩虹的戰士之歌,有莫那魯道與父親亡靈的合唱,有莫那魯道出草前的獨唱,這些片段個別來說都是非常美的,然而在影像上來說卻是浪費的。就算不想犧牲音樂,畫面仍可帶到其他地方。比方說以畫面強化原住民與日本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藉以匯聚「聯手出草,不得不然」的戲劇能量。
據說本片還有長達8小時的完整版,但這是電影不是紀錄片,在有限的篇幅裡取捨本來就是製作團隊的工作。我不知道魏德聖怎麼看待原住民歌舞與戲劇元素的輕重,我只知道就《海角七號》與本片來說,他的偏好跟我顯然有頗大的差異,而這是他的電影,他說了算!身為觀眾,我只能說,本片的戲劇元素最多2個小時就可完整交代,在不增加任何片段的前提下,本片就能處理得更緊湊好看。當然,以上是我的想像,實際上這部片就是贅戲夠多,我也沒有因此被感動。不過就電影論電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場漂亮的歌舞,片末的高潮戲,也就是運動會出草行動,水準相當不錯。要說是台灣影史上最優秀的戰爭或屠殺場面也不為過,算是把《雙瞳》的寺院屠殺給擠下來了。而就算本片明顯地美化原住民文化、對莫那魯道也過度地英雄化,運動會出草行動裡安排原住民屠殺婦孺、甚至連小孩都瞬間化身為兇手這段,在國片的範圍裡,應該算相當「勇敢」的嘗試了,這段戲,堪稱本片值得觀賞的最大理由之一。
本片值得觀賞的最大理由之二,是飾演中年莫那魯道的林慶台。據說他沒有表演經驗、為現任的牧師,但他在片中的表現可讓絕大部分的台灣專業演員都自嘆不如。或許是個人性格的吻合,或許是他被激發的表演才能,他非常融入本片所設定的老英雄設定。目光銳利、不怒而威,能自然地達到這種水平的中年演員,放眼華語影壇,好像也找不到太多個,當然也可能是我跟華語電影不熟?
總之,只要你時常看電影,或者對國片與台灣題材有超過平均水準的興趣,本片就是你不得錯過的作品。不過,如果在電影觀賞之外,要討論本片所傳達的訊息,以及其所能達到的效應,我的態度就沒那麼肯定了,我當然知道本片會激發許多人對原住民歷史的興趣。有人也可能因此對原住民與其文化採取更多元而寬容的態度,然而就我從本片,以及本片所激發的討論之中,我看到的是「迷信」本身的長年不破。這迷信,是以「驕傲」包裝過的「莽撞」,以「文化」包裝過的「荒謬」。談到神學士矮化女性的信仰,絕大多數台灣人都會感到鄙夷,提及以殺美國人為榮的回教激進份子,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會譴責其暴力。面對仇視日本人的中國愚民,絕大多數台灣人也難以對其認同。可是,面對《賽德克巴萊》這樣的文本,主流意見倒是相當便宜地隨導演將莫那魯道定義為「英雄」,許多人甚至認同魏德聖的解讀,認為莫那魯道以及其追隨者追求的是靈魂的自由,片中的莫那魯道也說了,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不能輸掉靈魂!然而,靈魂是甚麼?
從小就不斷被灌輸「把外人的腦袋砍掉,才能被死去的祖先認同」的賽德克人,
真的有甚麼機會談自由嗎?我聽到很多人以「時代背景」替這些賽德克人辯護,然而,身為接受過科學與邏輯訓練的現代人,不管在怎樣遙遠的過去,迷信都不會變成真理。我們當然可以試著「理解」賽德克人以至於所有先民迷信的背景,然而這不代表必須「粉飾」或「認同」或「美化」其迷信。看到活在科學時代與號稱思想自由社會的觀眾,讚美著基於迷信去從事送死行為的原住民,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可悲。迷信就是迷信,送死就是送死,主張為了被祖靈認可並上彩虹橋而去殺人送死,與主張為了種族進化而殺猶太人,或者為了任何神的榮耀而殺異教徒,都同樣是迷信,是沒有根據的荒謬。如果你自認為邏輯一致、並不願放棄理智思維,你沒有道理在譴責外國人的迷信時,還能同時讚美本國的迷信行為,這也是絕大部分人,特別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毛病。
看著社會版披露的荒謬宗教新聞,大家會笑著說新聞裡面的人有多愚蠢。然而到了自己的寺廟或教會,眼見著住持、牧師或教友滿口的胡說八道,大家不是閉嘴不批評,就是根本沒發現自己的立場有多麼愚蠢。到了政治以至於民族的領域也一樣,藍綠兩黨都在搶錢發給選民,結果己方做了叫社會正義、敵方做了就叫政策買票。本國與外國的政府都在幹殺人的勾當,結果本國政府做了叫維護秩序,外國政府做了就叫塗炭生靈。本國與外國的原住民都有其謬行與迷信,結果本國原住民幹的叫做文化,外國原住民看的叫做野蠻與落後。而說到底,迷信就是迷信,不分內外遠近,思想控制就是思想控制。
由孔丘、莫那魯道、蔣家或金正日來幹都一樣,送死就是送死,管你送死的對象是日軍、國民黨或共產黨,只是這樣而已;不管怎麼美化,不管怎樣把時代背景納入考量,莫那魯道拉著300人沒有意義地殺了另外300人是已知的事實,另外不要忘記,歷史時常歌頌耀眼的勇者,也時常忽略苟且求生的小民,不斷有論者提醒大家歷史是勝者思想控制的工具,這點即使在原住民的範圍也不能忽略。切記,原住民中很可能存在想「苟活」的個體,就像北韓人民也懂得質疑政府的宣傳,然而這樣的聲音不容易出現在文本裡,特別是這種美化送死行為的文本裡。就這點來看,片中花崗一郎與二郎的戲分實在令人遺憾地少,這2人身上的戲劇能量比莫那魯道本身還來得強大,或許他們在下集裡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或許這樣卑微求生的聲音在未來的台灣電影裡有機會變成精彩的戲劇元素,不過那都是以後的事了。
作者:woosen
【天空,約定的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