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曼德拉》從小人物側看大人物
一言以蔽之:演技很不錯,雖然是政治卻不乏味
現在才介紹《再見曼德拉》是慢了點,台北也沒剩幾場一輪了,台北以外的地方則是根本看不到,無緣的話就等等DVD吧。
很有趣,本來以為,《再見曼德拉》這種正經八百又很政治的真人真事改編非主流電影,應該是討好影評而非觀眾的,想不到,反而是觀眾喜歡它勝過影評人。
《再見曼德拉》講的雖然是曼德拉在獄中二十年的日子,但他不是主角,約瑟夫范恩斯〔Joseph Fiennes〕飾演的獄卒才是。然而,《再見曼德拉》的主軸還是曼德拉,只是電影採用了一個旁人的觀眾來說故事,而且,是一個本來對黑人有著歧視的白人,這樣反而更有說服力,因為,這個人比觀眾還要偏激,連他都能感受到曼德拉所追求的和平了,何況是觀眾?當然,這麼說並不公平,因為電影和觀眾之間還是需要透過導演手法、故事劇情、演員演技等等元素做為橋樑,才能把感覺傳遞過去,這方面《再見曼德拉》的功力如何?
其實,因為曼德拉剛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家多多少少對這個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理念有所認知,要客觀只怕很難,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已經在腦海中了,一個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人。火行者個人認為,這樣的事前理解,對於電影的感受是有幫助的,所謂的「幫助」,並不是說你會特別敏感,而是說電影中有一些表現不夠突出的東西,因為你已經知道了,所以你自然會用自己的所知將之補足,反而比較不會看到電影的缺點。不知道是否人人會如此,但看完電影之後,火行者再回頭想想,才有這種感受。
不過,《再見曼德拉》的演員真的都很棒,火行者自己對曼德拉是沒什麼研究(說「研究」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就是怪怪的,有點像是在說保育類動物 XD),不過聽說是丹尼斯海斯伯特〔Dennis Haysbert〕把曼德拉演得唯妙唯肖。約瑟夫范恩斯也是很棒,從片子開始到結束,他的眼神是不一樣的,剛開始,有著冷漠,在過程中,出現了徬徨,慢慢地,形成了堅定,他的心境變化,盡在不言中,盡在眼中。
《再見曼德拉》的劇本也寫得札實,雖然是一部政治劇情片,卻不會乏味,或許這是一個從外人來看曼德拉的好處,因為觀眾也要和他一樣一步一腳印去接納。
《再見曼德拉》反而沒有去強調曼德拉的超凡,當然他有一些表現出氣勢和王者之風的鏡頭,比如說約瑟夫范恩斯問他這就是他願意開殺的原因嗎(to kill for),他卻說,這是他願意犧牲的原因(to die for),從英文來看,是感覺很好的。但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還是從約瑟夫范恩斯的改變中,感受到曼德拉的影響力。
不敢說《再見曼德拉》是感人至深的鉅作,因為它確實還沒有到那個程度,說服力和感染力還沒有到足以狂推的程度,電影的意義不錯,選擇的角度也好,基本水準絕對有達到,喜歡自己思考,喜歡自己感受的影迷,可以從片中得到很多發揮的機會。
從白人的角度看,黑人是製造動亂的來源,當黑人提出要和平時,只怕也很難百分百相信,或許曼德拉是可以和白人相處的黑人,但並非所有的黑人都如此,總是會有一些老鼠屎,雖然說不應該以偏概全,在那樣的局勢之下,也不是不能了解一些不了解實情的白人那懼怕的心情。而黑人的憤怒…想把白人趕出他們的土地,更是不難想像的。
每個族群,當中必然都有不同類型的人,也無法因此而說誰好誰壞,只是…因為有曼德拉這樣有堅持,肯犧牲的人在,一個人,還是可以帶來改變…帶領大家走向正確的道路。
如前面所言,這是一部立意不錯的電影,質感也有中上,還不到奧斯卡程度,不過已經值得一看了。
P.S. 看英語電影會「聽」的人,可以從這部片子學點新字,比如說「kaffir」就是當地白人對黑人的貶稱,而 apartheid(種族隔離)這種字應該也不是一般的電影會出現的。
觀影最低需求
□ 能看劇情片
□ 對南非局勢有一點點了解
□ 沒有強烈的種族歧觀
□ 會感受角色的心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