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贖罪》:都是書寫搞的鬼


以2005年新版《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打開知名度,並讓女主角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入圍當年奧斯卡影后的英國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這次則選中了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拍成這部新作《贖罪》。

贖罪》(Atonement)是一部改編自文學(小說)的電影,本質上它更是把「書寫」這件事,作為牽動情節起伏的關鍵。因此在幾乎塞滿每個畫面的優美配樂裡,那一陣陣不斷交織串入、如幽魂般的「答答答」打字聲響,就變成了全片最重要的聲音母題。書寫可以虛構真實、曲解真實,甚至可以顛覆真實。《贖罪》從預告片、宣傳策略到主宣傳視覺,表面上似乎都在編寫一部媲美《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般的史詩愛情片,但我認為它最重要是在闡述文字書寫的力量如何足以驚天動地,然後又能轉而救贖一個因愧疚而終生遺憾的靈魂。


以2005年新版《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打開知名度,並讓女主角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入圍當年奧斯卡影后的英國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這次則選中了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的同名小說,拍成這部新作《贖罪》。


愛情因為遺憾而動人


贖罪》的時代背景位於二次大戰期間的英國,乍看之下似乎是個標準的悲劇愛情故事: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窮小子愛上富家千金,兩人越看透彼此之間的階級鴻溝,越難將愛說出口,卻也愛得越是濃烈熾盛。沒想到這段原本應該轟轟烈烈的愛,竟然被一個十三歲少女的嫉妒之心,完全破壞殆盡。


電影前1/3,其實是《贖罪》最精彩也最具爆發力的部份。一開場,十三歲的白昂妮坐在書桌前埋頭敲打打字機,她努力地寫著自己心中幻想的愛情故事。電影由她窺視的眼神出發,在她的觀點下,眼見姊姊西希莉(綺拉奈特莉 飾)與女傭之子羅比(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 飾)之間那股深深壓抑的愛苗,即將一觸而燃。這個充滿意義的開場,為白昂妮早熟的內在做出非常微妙而立體的描寫,她的「觀察」與「書寫」,更凸顯心裡對於愛情的初生與妒嫉的來由。


兩場水池邊的對手戲,清楚展現了男女主角一開始的情感難題。


導演喬萊特用兩場水池邊的尷尬戲碼,描寫出羅比與西希莉之間的那種卡在「階級」難題下的情感僵局,適時展現彼此那種「要愛又不敢愛」的狀態。尤其當西希莉任性入水撿拾東西,然後女性身體因溼身而若隱若現的那一刻,在金黃色陽光的照耀下,以及羅比那定住逼視的眼光裡,他們的愛情完全不用贅語,就已表露無遺。之後書信的誤會、強暴的指控,完全讓羅比與西希莉之間的兩情相悅,變成一場絕望的夢魘。相愛的戀人因一場「莫須有」的指控而陷入萬劫不復,《贖罪》運用一貫造化弄人的通俗劇手法,讓真愛因永遠的遺憾而變得令人同情。而羅比為躲避牢獄之災而選擇投入軍旅參戰,一場無情的戰火,又變成讓這段戀情更加難以圓滿的關鍵因素,造化弄人。


電影進行至此,開始進入了羅比與西希莉之間分隔兩地、魚雁往返的長噓短嘆。雖然這個部份,明顯是要鋪陳這段癡情的無奈與傷痛,但《贖罪》前半部因愛恨、妒火交織所衍生的強大戲劇張力,相較之下到這裡有點突然像是洩了氣的皮球,稍稍冷卻下來。尤其羅比帶著兩個弟兄在法國戰場上的逃難、游走,雖然刻意想藉由大場面來對照戰火下小人物的渺小與悲哀,但可惜篇幅有點過於冗長,稍嫌拖沓了些。


文字書寫是兩面鋒刃


好在電影的最後一段,成年的白昂妮再度出現,自責的她一直想挽回自己小時犯的錯誤,直到她再度與羅比、西希莉三人重逢的那一刻,電影的衝突力量再度爆發。「贖罪」的主題在此終於昭然若揭,時光無法倒退,遺憾也難以追回,除了已經造成的悲劇,一切又能如何?不過,如果拍了將近兩個小時的《贖罪》,最後只剩下這個無解的習題、這份無奈的遺憾,那麼這部電影就和一般的羅曼史愛情小說沒什麼兩樣了。


(本段涉及電影結局,不想看的可以跳過) 妙就妙在最後的神來之筆。原來在畫外音那個「敘事」的聲音,其實是行將就木的老年白昂妮,她白髮蒼蒼的外貌、炯炯有神的雙眼,其實是帶著滿心的悔恨陳述/書寫這段故事。電影演到這裡,真相再被逆轉,原來前面的故事,其實仍是一次重新的「書寫」,虛構的故事是她真實的想像,而真實的想像,也取代了永恆的遺憾,更等於無止無盡的心靈救贖。


到了最後一刻,我們終於明白,整個故事都是白昂妮的書寫,都是她唯一能做的自我贖罪。「書寫」的意義變成牽動所有情節的關鍵意涵:它可以是白昂妮早熟心靈的象徵,是羅比充滿情慾投射的赤裸情書,更是白昂妮對於這段過往歲月的重新詮釋。就像羅比的兩封情書同樣是表達愛情,可是一旦放錯信封,就可能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也難怪《贖罪》在Dario Marianelli所編寫氣勢磅礡的配樂之餘,還要不時加入效果強烈的「答答答」打字音效,彷彿從電影的第一個鏡頭起,就在時時刻刻提醒觀眾,好一個文字書寫是兩面鋒刃的深刻寓意啊!所以《贖罪》的片名和它的宣傳策略是完全兩碼子事,從海報、預告片看來,好像羅比、西希莉的偉大愛情會是這部電影的核心,其實不然;原來白昂妮那曲曲折折的內在煎熬,才是這個故事最想娓娓道來的真正重點。




由左至右依序為13歲、18歲與老年的白昂妮。


所以從演員的表演成績,亦可證明導演著力最深的真正意圖,確實是在白昂妮身上。雖然綺拉奈特莉與詹姆斯麥艾維(去年主演過《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這兩位英國影壇的金童玉女,在片中愛得難分難捨,還有一場在圖書架上激情指數百分百的親熱戲,表現不俗;但其實《贖罪》裡最精彩的表演,同時來自飾演「白昂妮」的三位演員身上。演出十三歲白昂妮的莎柔絲羅南(Saoirse Ronan),完全看不到電影新人的生澀,十足準確掌控小白昂妮那複雜的情緒、心機與爆發力;演出十八歲白昂妮的蕾夢娜葛瑞(Romola Garai),則是以極端壓抑的表演方法,詮釋她的悔恨與自我懲罰;最後是老年的白昂妮,由英國老牌影后凡妮莎蕾格烈芙(Vanessa Redgrave)客串,一個中景、一個特寫鏡頭,短短的兩場戲,她就有本事幾乎技壓全場地表現出這個角色最後的悵然情緒,為電影畫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豹尾句點。


年齡還未屆四十的英國導演喬萊特,繼《傲慢與偏見》挑戰珍奧絲汀經典之後,再度展現他對於文學改編電影的敏感與細膩,雖然沒有石破天驚的技法,但穩紮穩打的導戲功力,輔以英國演員厚實的表演能量,還是讓《贖罪》具有高度的可觀性,而且不只是化約成一部盪氣迴腸的愛情史詩那麼簡單。

作者:Steven Tu 【影劇摩人- StevenTu】

本期焦點-【v.152】 200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