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強中乾的樣版神話《最後一擊》
《最後一擊》聲稱奠基在現實的基礎上,卻更像一部虛構的拳擊頌歌。吉姆的個性完美到近 乎人偶,經歷大蕭條、斷電、負傷挫敗以致於退出拳壇的多重打擊,吉姆的掙扎、悲傷與焦灼卻不過是 如此這般的輕描淡寫……
這絕對是今年秋天最精緻的商業勵志電影,毫無意外地獲得了許多觀眾的超高好評,然而隨著吉姆布萊達克傳奇的一生緩緩地結束在銀幕上,我同時感到了一股難以抹平的淡淡失落。
這失落感是純粹情感性的,以好萊塢的標準來看,本片的精純度已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毫無破綻的時代佈景、緊湊壓迫的拳擊對打、一時之選的主角配角、高潮迭起的人生冒險,朗霍華一如往常地展現了不為題材所限的熟稔技巧,就算如同史匹伯一樣地難免溫情化、簡單化,卻總能以更勝一籌的節奏掌握度來提升作品的協調性。
然而,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本片不過就是再製版的《洛基》。
拳擊是一種單純的運動,拳擊電影也很少顯得多麼複雜,無論怎麼變化,都難脫幾個基本主題:非主流但充滿潛力的邊緣份子(義大利籍的洛基、愛爾蘭籍的吉姆)、鍛鍊的過程、代表敵對階級的首要對手(善於造勢的阿波羅、縱慾詭詐的麥克斯)、拳壇的殘酷競爭、親情與自我超越的衝突…除非是純粹的打鬥小品《終極鬥士》,或者以拳擊為幌子的《敢愛敢鬥》,一般拳擊電影能玩的主題,實在不算太多。
當然,純粹的熱血奮鬥終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也酷愛《小子難纏》式的單純小品,但一提到真人真事改編,我還是喜歡《叱吒風雲》的低調寫實,雖然依舊有粉飾的可能性,但至少其較為誠實地將拳擊選手成名後可能的困境、心情轉折、甚至變質醜惡傳達給一般觀眾。
相較之下,《最後一擊》聲稱奠基在現實的基礎上,卻更像一部虛構的拳擊頌歌。吉姆的個性完美到近乎人偶,經歷大蕭條、斷電、負傷挫敗以致於退出拳壇的多重打擊,吉姆的掙扎、悲傷與焦灼卻不過是如此這般的輕描淡寫,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想說太多、卻也說不了什麼,能夠被彰顯的,依舊是洛基式的個人奮鬥,至於大蕭條中的各種小插曲、別有趣味的各方小人物,就算直接抽掉,也不至使電影失色太多。
因此我很難相信本片能有《美麗境界》的成績,朗霍華的毛病總是一樣,但【美】中有著更多的個人心理描繪,角色也有足夠的空間型塑揮灑,而非僅是起伏有限的好爸爸,或特色鮮少的標準太太。大蕭條的無奈、貧富不均的荒謬、理想主義的失落,大多只是點到為止的綴飾,在電影的脈絡裡填充著決戰前的空間時間,平穩的鋪陳到頭來依舊難掩核心命題的陳舊傳統。
所以羅素克洛純粹是出來賣臉和微笑,芮妮齊薇格離她在《冷山》與《芝加哥》的表現越來越遠,布魯斯麥吉爾雄壯的菁英主義氣魄僅是曇花一現,克雷格畢爾哥被拼貼成擁有殺人的力道、只和高手過招、卻同時狡猾低俗的下三濫,這根本上就是塑造失敗的混種角色,只有保羅吉馬蒂飾演的經紀人較為令人注目。
或許現實中,吉姆就是個理想丈夫與模範老爸,麥克斯也真是個愛搞女人的拳擊無賴,然而這樣的現實真的需要大費周章地去追蹤捕捉嗎?這樣的劇本,不需要任何田野調查也能輕易地編纂出來,因為不管如何地善意,本片就是一部如此典型、甚至如此煽情的電影。
歷史上的辛德瑞拉先生或許在黑暗的衰頹中創造了神話,然而這部電影是不是也能如此?如果可以,這恐怕是好萊塢與奧斯卡的雙重墮落哪。不過,這畢竟是成本近億的高品質製作,就算只是洛基的還魂又如何?起碼技法與誠意都搆著了標準。玩不出新花樣的好萊塢如果能有大票如此水準的作品,恐怕也會令人開心得直掉眼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