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阮的手:愛的平行線
數學上的平行線永不交會,但是人生的平行線,只要主體相同,看似家門內外互不相干的事物,卻能夠激盪出熱情波瀾,《牽阮的手》就因為找到了平行線的共振力量,完成一部讓人動容的紀錄片。


一如片名,《牽阮的手》先是聚焦於一段台灣人的愛情故事,田朝明與田孟淑情繫六十年的愛情故事,其實在人生的角落中不時有各式版本映演著類似的故事,但是導演卻更想牽起年輕影迷的手,告訴大家,台灣的民主是人民用血淚打拚換來的,愛情只是楔子,民主才是骨肉。
人生的小愛與大愛,通常是兩條毫不相干的人生道路,小愛攸關個人幸福,也是拚盡全力就能有所成就的小小世界;大愛攸關家國幸福,卻未必是個人使力就能有成的龐大議題。田朝明與田孟淑曾經拚盡全力爭取小愛的獨立自主,亦從未放 棄在大愛上爭取尊嚴與自由,小愛的勇氣激勵了大愛的意志,大愛的浩瀚滋潤了小愛的私語,《牽阮的手》才得以得著不同高度的視野。
田朝明與田孟淑的愛情故事有三大傳奇,首先是年齡(男方35歲,女方16歲);其次是同姓;最後則是斷絕父女關係的悍然私奔。愛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只有當事人能夠知曉與定義,但是田朝明與田孟淑的愛情抉擇,置放在1940-1950年代的台灣社會背景之中,或許只能歸類為:為了愛情不惜衝撞父權與傳統體制的無畏熱情(先是父親警告要斬斷男的腳後跟,後來則是兩人流放天涯般地為稻粱謀),即使他們真正契合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麗境界(田朝明中風後,田孟淑的悉心照料,其實也是醫院病間常見的人生真情),畢竟還是只能置放在兩人世界的框架中檢視,並不足以構成一部紀錄片的動人條件。

台灣的民主是華人世界的前驅與驕傲,但是民主並非一蹴可就,要在充滿肅殺之氣的白色恐怖時期挺身而出,爭取民主與人權,其實是得冒著坐牢或槍決的風險,唯其艱難,參與過抗爭的人(不論是體制內或者體制外)才值得書寫與紀念,歷經黨外、解嚴、民進黨組黨,萬年民代、刑法一百條、農民運動到總統大選,無役不與的田氏夫婦恰巧就成了台灣民主運動重要的目擊者,這亦正是《牽阮的手》最初會選中田孟淑做為拍攝人物的主要動機。
就像《無米樂》選中了活力旺沛的老農崑濱伯做主角,拍出了最富土地感情的人性作品一樣,導演莊益增和顏蘭權選擇了只為理念參與台灣民主抗爭,卻無權力上身的田媽媽為主角(如果是某位主席或者官員,就會產生誤解與誤導效應了),所有人生的平凡與不凡,都可以在她與田朝明(不論是他的日式教育,或者與李萬居或者雷震等國民黨頭疼人物的互動)身上得到有趣的對話,並且回顧過去生命的歷程,從敢於挑戰家父長威權的小愛總結出找她們敢於挑戰威權政府的人生骨氣,有了互相驗証的對焦位置。

莊益增和顏蘭權因此做了動畫與紀錄片兩者兼並的掩護策略,田氏夫婦的前半生,由田孟淑的故宅重遊與情書重現帶來了往事追憶,透過動畫來呈現青春的浪漫,讓小愛的唯美包裝來掩護重建工程的艱難,但是在與黨外人士相互聲援與林宅血案的這些情節上,色彩從繽紛轉向灰暗的動畫設計卻也透露出濃烈的肅殺氣氛,特別是慘絕人寰的林宅血案如非訴諸動畫,又如何讓人面對既錐心又刺目的血案時,得能直視政治的殘酷無情?當然,林義雄含淚在故宅中說出愛與饒恕的字句時,則又回歸了歷史影像真正動人的能量釋放。
台灣自從黨外運動開始,非主流媒體即已開始大量累積影像資料,問題在於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需要引導議題,需要更宏觀的規畫,才能得著再生的活力,正因為《牽阮的手》選擇直接面對重要事件的創作態度,所以從農民街頭抗爭的水柱沖射到鄭南榕爭取言論自由的引火自焚,至死都還還彎舉雙手,以示抗議的現場肢體,都有如重錘擊向觀眾的心靈:熟悉往事的中年人,再次審視往事,對照今日,能不泫然?從未聽聞此事的年輕人,面對前所未見的慘烈史事,能不駭然?也正因為《牽阮的手》在愛情故事的導引下,溫柔地牽著大家的手再次走過那段台灣歲月,這部紀錄片書寫了台灣記憶,這部紀錄片完成了台灣記憶的傳薪工程,《牽阮的手》因此成了父母親可以牽著孩子的手,共同去回顧台灣歲月的力作。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0318】 2011/11/10
其他新鮮事兒

大家都認識他,他是丁丁! (11/10)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11/10)

《皮克青春》世代價值觀的歧異與認同 (11/10)

永遠的好萊塢金童-布萊德彼特 (11/10)

《星空》可能看完但不一定會看見 (11/10)

《鋼鐵擂台》男孩與機器人 (11/10)

來自印度的清新女孩-芙瑞達蘋托 (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