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狂又愛的《狂愛聖彼得堡》
正因為《狂愛聖彼得堡》強調這種即時、現場的寫實基調,加上所有的演員演技都已爐火純青,言語交鋒和肢體動作都有入情合理的互動回應,鮮嫩活力閃動在銀幕上,讓人在目不暇給之餘,更添宛如真實的迷離效果,而這正是電影片名標示的「狂」與「愛」特質。是狂?還是愛?還是聖彼得堡?一座城市的三百年慶成就這樣一部電影,城市或許只是背景,不是強行推銷的主題,但也因為導演打造出的藝術風格,讓看過《狂愛聖彼得堡》的影迷對於這
看完《狂愛聖彼得堡》,我必需說中文片名取得真好,既「狂」又「愛」,還有「聖彼得堡」,電影片名把所有的主題全都涵蓋了。
俄羅斯新生代代導演亞力克西.烏契特爾(Aleksei Uchitel)執導的《狂愛聖彼得堡》(Progulka, The Stroll),俄文的原義是「散步街頭」,從紀念聖彼得堡建城三百年的創意展開,描述一名美麗女子Olya漫步在聖彼得堡時,意外邂逅了Alyosha 和Petya 兩名男子,他們從街頭巧遇,在一個半小時內穿越聖彼得堡的知名地標,經歷了愛情的開始與幻滅,不可思議的巧合,大膽表現的藝術形式,以及嫻熟自如的青春演技,讓電影的狂愛特質陪伴觀眾目擊著聖彼得堡的美麗,中文片名《狂愛聖彼得堡》就準確呈現了電影的內容。
然而,《狂愛聖彼得堡》的魅力出發點卻是在藝術形式與普羅趣味。
《狂愛聖彼得堡》的結構形式其實兼具了蘇可諾夫(Alexander Sokurov)《創世紀(Russian Ark)一鏡到底的影像魅力與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與《愛在巴黎日落時》(Before sunset)那種一對戀人絮絮叨叨從片頭聊到片尾的愛情遊記。
然而烏契特爾相信的美學卻是在前衛特殊的藝術形式之中,灌注進普羅色彩,使全片的寫實質感躍然銀幕。 飾演女主角Olya 的女星Irina Pegova其實算不上是美女,平凡的五官與誇大的胸部,如非她出任主角,其實觀眾可能認為她只是一位聖彼得堡街頭的遊客而已,由Pavel Barshak飾演的Alyosha 與Yevgeni Tsyganov飾演的Petya也只能算是外表青春,不頂俊帥,卻有個人風味的普羅青年,她們三人的共同特質就是相貌平平,舉止自如,這種貌不驚人卻逍遙自在的庶民性格,讓全片有了隨機發生的機遇感,因此才讓街頭巧遇、搭訕與糾纏的邂逅傳奇有了可信的寫實基礎。
選角平凡,但是《狂愛聖彼得堡》技術不凡,而且前置完備。於是烏契特爾要求攝影師不論是手持攝影機或拿攝影穩定架(steadicam) 來拍攝,鏡隨人走,技師和演員同步前進,以絕對即時的「表演/攝影」,沒有NG,沒有口白螺絲(甚至你會懷疑演員怎麼可能在行走、路人和車陣間,記得這麼一長串的台詞),沒有倒影穿幫或路人注目瞪視等畫面,創造了一切宛若身歷實境的視覺效果。
其實,劇場演員原本就有熟背五六小時台詞的能力,攝影師只要有助理在前面開路拉人,現場同步感是可以在精確操作之下順利完成的。然而,正因為《狂愛聖彼得堡》強調這種即時、現場的寫實基調,加上所有的演員演技都已爐火純青,言語交鋒和肢體動作都有入情合理的互動回應,鮮嫩活力閃動在銀幕上,讓人在目不暇給之餘,更添宛如真實的迷離效果,而這正是電影片名標示的「狂」與「愛」特質。 這種真實質感,就讓她們從二人行到三人行的九十分鐘愛情拔河有了既唐突又合乎情理的演變,從愛慕、癡纏、競爭、嫉妒、攤牌、打鬥到四人面對面的真相揭曉,這段聖彼得堡愛情之旅其實簡直就是人間愛情「演進史」的縮影,正因為高潮迭起,層層轉進,這場從街頭巧遇展開的凡人愛情之旅才能緊緊捉住觀眾的眼睛,然而,也正因為愛情氛圍太濃烈,所有的聖彼得堡勝景都成了驚鴻一瞥的背景,你只能匆匆掃瞄過冬宮博物館廣場、伊薩基輔大教堂、青銅騎士廣場和涅瓦大街,看完電影,你敢說你注意到了聖彼得堡嗎?
是狂?還是愛?還是聖彼得堡?一座城市的三百年慶成就這樣一部電影,城市或許只是背景,不是強行推銷的主題,但也因為導演打造出的藝術風格,讓看過《狂愛聖彼得堡》的影迷對於這座城市還是會有意欲一窺究竟的衝動,那是顆種籽,他日有機會踏上俄羅斯土地時,想起《狂愛聖彼得堡》,也許就是另外一場尋訪之旅的生命際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