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泰國電影復活記


幾年前,你在電影裡看過的泰國人很可能就只有尤伯連納或是發哥演的暹羅國王。而今天,你不僅熟識那個叫做娜娜的泰國女鬼,也愛極了那個捍衛佛像的少年拳手東尼嘉,當然更忘不了變男變女變變變的人妖排球隊。到底泰國電影有什麼樣的優勢,讓他們能夠大搖大擺地高舉著這些陌生的文化旗幟打進我們的心中?又是什麼樣的轉機可以讓和台灣電影一樣死寂的泰國電影在短短幾年之間迅速成為全球的注目焦點?


置之死地而後生

泰國電影的開端早得有點出人意料。就在盧米埃兄弟公開放映有史以來的第一部電影之後五年,也就是一九○○年,新潮的暹羅王子Sanbhassatra就買了一部電影攝影機來拍攝他的哥哥──國王拉瑪五世。一九二○年代泰國開始有了泰國人主演的泰國電影。


六○年代和七○年代是泰國電影的黃金時期,年產量甚至超過百部(多數是十六厘米影片)。而這一百部之中很可能有三十部是由泰國男星Mitr Chaibancha所主演的。這位主演過兩百六十六部電影的傳奇演員同時也顯現了這個時期泰國電影在大量且快速複製上的危險傾向。雖然在這個黃金時期裡頭,泰國本土電影總是能在票房上壓垮那些來自歐美的電影,但不斷複製廉價的歌舞片和喜劇片很快地讓泰國電影走向死亡的另一端。到了八○年代和九○年代,逐漸失去市場的泰國電影年產量終於降到了個位數。


人妖、女鬼和泰拳


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進一步將泰國電影推入絕境。直到千禧年,泰國電影年產量隨著經濟復原的緩慢腳步少量地攀升到九部,然後是二十一部,然後是四十六部。漫長的復原過程之中,泰國電影界苦苦追尋的新契機其實就在眼前──他們必須拋棄大量製造的策略,改追求精緻而少量的產品。泰國政府首先吸引好萊塢片商到泰國拍片(《海灘》、《天與地》、《古墓奇兵2:風起雲湧》以及最近的《亞歷山大帝》),藉以提升泰國電影工業的技術。接著再利用這些技術拍出《幽魂娜娜》和《拳霸》這一類前所未有的精緻電影,逐漸挽回泰國觀眾的心。


從香港被延攬到泰國去管理該國最大片廠「Kantana影業」的Bobbie Wong表示:「我們已經有好萊塢最新的機器設備。這十年在製作上的水準已經大有進步。」除了技術上的優勢之外,泰國觀眾對於電影院的情有獨鍾也讓他們免於像其他亞洲國家的電影業一樣,遭到盜版電影的致命一擊。經過幾年的努力,泰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佔有率終於回升到了百分之三十,幾乎獨占市場多年的好萊塢電影也算是在當地挨了狠狠的一棍。


內銷、外銷都吃香

這些泰國電影不僅受到泰國觀眾的歡迎,同時也因為強烈的文化氣味而迅速地在世界各國打出市場。包括《幽魂娜娜》、《人妖打排球》和《拳霸》等片都在歐美市場大有斬獲,另外與香港合作的《晚孃》以及彭順/彭發兄弟的諸多鬼片也相當受到亞洲觀眾的注目。這之中有很大的原因來自泰國的殖民地文化影響,他們拍攝出來的電影不僅僅有泰國本土的素材(如:歷史史詩、泰拳),也能大方地涵蓋那些他國文化的因子(如:香港動作片、好萊塢電影)。


電影外銷的成功讓泰國的電影人大受鼓舞。《暹邏復興》(Siam Renaissance)的導演Surapong Pinijkhar就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泰國的年輕人投入電影業,只因為他們現在知道他們的作品很有機會走出泰國、讓全世界觀眾看到。三十七歲的他就是透過「Kantana影業」先進的電腦動畫技術實現了他的電影處女作夢想,拍出一部泰國史詩版的《回到未來》。


最後,這些市場效應也逐漸開始媲蔭那些嚴肅題材的電影,讓《美麗拳王》以及《熱帶幻夢》等片有機會跟泰國觀眾以及其他各地的觀眾見面。後者也替泰國電影拿下了第一座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從商業電影到藝術電影的這個模式幾乎跟韓國電影業的竄起過程相同。









 其他相關介紹
提供泰國電影資訊的中文網站

作者:夜郎

本期焦點-【v.028】 200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