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府中15七月 無所不在的聲音探險


本月主題「聲音進化論」邀請觀眾一起進行聲音的探險。當聲音背後的情感力量成為真實人生的主旋律,魔幻又殘酷的《指月記》挑戰觀者感官極限,獨特黑白影像美學與電子音樂重組拆解,影像與聲音交互辯證,讓人大開眼界

蘇格蘭音樂家伊芙琳葛萊妮在《乘著聲音旅行》影片開場進行一段震懾人心的表演,那是在世界的中心,紐約,中央車站大廳足音雜沓,擠滿了趕路的人潮。隨著鼓點落下的速度快到幾乎要將車站旋轉起來,匆忙的紐約客終於放慢腳步,共享車站成為大音箱的魔力,沿著穹頂尋找聲線共振的軌跡,議論著,傾聽著,直到葛萊妮的鼓棒停下來,直到空氣恢復現實密度,旅人們報以熱烈的掌聲與喝采。

葛萊妮認為,她的身體,乃至她的一生,就是聲音的旅程,也是她活著的意義。這位聽障藝術家用身體感官作畫,與樂器、物體共振產生的頻率就是她的畫筆,探索音階是為畫布染上的絢爛色彩;紀錄片捕捉生活中、表演現場任何細微聲音變化,為我們的感官經驗重新定位,宛如新生兒初來報到。

本月主題「聲音進化論」邀請觀眾一起進行聲音的探險。當聲音背後的情感力量成為真實人生的主旋律,魔幻又殘酷的《指月記》挑戰觀者感官極限,獨特黑白影像美學與電子音樂重組拆解,影像與聲音交互辯證,讓人大開眼界。榮獲201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長片首獎《漫步音樂園》,深入視障音樂家沃菲法瑟人生的歧路花園,他與一群多重障礙的孩童們踏上一場聲音、身體與心靈的探索之旅,影片真情見證聲音記憶的永恆與影響力。

除了現實人生的聲音探索,我們也沒忘記音樂結合各種生命現場的感人力量。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曾說:「音樂是關於傾聽,對我而言,創作音樂就是傾聽音樂,不是我想出這音樂,而是我看見它們」,對於葛拉斯而言,音樂被「看見」的契機,同樣可以成為一個人的語言、成為無法表達內心感受時的寄託,無論你是否是葛拉斯的樂迷,《菲利普葛拉斯12樂章》鉅細靡遺地捕捉音樂家的創作靈魂,羅織對音樂夢想的迷戀。

音樂作為一種自我表達,一種與社會議題結盟發聲的策略,究竟還有哪些可能?《不只唱歌吧》讓原住民孩童透過唱歌相信自我、蓄積改變的能量;《海棠、馬沙與珊瑚》用搖滾樂凝聚一群充滿勇氣與熱血的年輕人,也喚醒了捍衛夢想與土地的意識;《縣道184之東》標榜為台灣第一部抗爭音樂紀錄片,縱使「交工樂隊」已在2003年宣布解散,但交工音樂歷史傳承的力量,及其帶給這個社會的影響仍以不同面貌持續傳唱著…

聲音技術的進步也改寫了電影史,有聲片的誕生大大影響電影藝術的創作路徑;本月我們將藉由【府中15】系列主題課程第一回「聲音工作坊」,在7/21、7/22兩天與專業紀錄片工作者共同探索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係,讓有志從事影像創作的朋友能更熟悉聲音的應用,為自己的影片加分。

七月是適合旅行的季節,【府中15】邀請你乘著聲音的翅膀,打開感官記憶,與我們一起享受探險的樂趣。

(本新聞由府中15提供)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