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評】《父親》The Father – 失去記憶後,我們還剩什麼


失智,一直是困擾許多家庭的老人病,若人的靈魂性情是由經驗記憶所塑造的,那麼當一個人逐漸失去記憶的時候,他還剩下多少是他自己?他還是我們曾經愛過敬佩過的那個人嗎?

父母子女或許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但也可能是世界上最掙扎的關係,法國作家Florian Zeller十分擅長描寫家庭親密關係裡矛盾的張力,在他過往的舞台劇作品《The Height of the Storm》如是,在其聲名大噪的《The Father》裡更是如此。電影《父親》(The Father)原先亦為舞台劇作,英文版2015年在倫敦首演時大獲好評,而電影版的改編則不囿於舞台框架依然保有舞台演出的精華,透過大量的特寫鏡頭捕捉演員精湛的演技,成就一場讓人回味無窮的表演。

父親》是舞台劇作改編的電影,導演擅長描寫家庭親密關係裡矛盾的張力;《父親》劇照

失智,一直是困擾許多家庭的老人病,若人的靈魂性情是由經驗記憶所塑造的,那麼當一個人逐漸失去記憶的時候,他還剩下多少是他自己?他還是我們曾經愛過敬佩過的那個人嗎?

對於失智這件事,還留有理智的我們多半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出發,片中Anthony的形象非常符合我們對老人,乃至失智老人的認知,固執又強勢、不服輸、疑心病重,對第一線照顧自己的兒女恣意傷害口不擇言;從認錯人到認不出人,執著於時間卻至終完全失去對時間的意識。無論在觀眾或女兒Anne的眼中,這位老人的絕大多數表現是如此的不可理喻,或許也如Paul所說,到底這樣的生命要苟延殘喘到什麼時候才能不再繼續惹怒大家。

Florian Zeller更厲害之處在於讓整個劇本幾乎是以老父親Anthony的視角出發,觀眾可以看到他外顯的偏執,卻又能從他的視角去體會引發這種偏執底下深藏的恐懼,當不同姓名與面孔同樣在觀眾面前不斷錯亂交織,茫然中的越發困惑,記憶裡的越發混亂,Anthony的焦慮似乎變得可以理解,所有的傷害背後,其實隱藏著老父親無法明說的懼怕挫敗。

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飾演的父親Anthony;《父親》劇照

Florian Zeller的劇本總是對親子關係的矛盾緊張有著洞悉一切的了然,Anne作為第一照顧者承受了一切,她當然很愛父親,卻也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吃足了苦頭,當曾經親愛的人變得再也不可愛,當自己的家庭與原生家庭再也無法兼顧,長久以來的乖女兒究竟有沒有權利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她的愛與負罪感到底該如何平衡,她的疲憊受傷與Anthony的害怕被拋棄不斷拉鋸,沒有誰對誰錯,卻不可避免的全都是遺憾傷害。

本片簡直是Anthony Hopkins的演技大賞,強勢下深藏著脆弱,固執間無聲挫敗,他把一個慌亂卻故作鎮定的老人刻劃得入木三分,每一個眼神,每一條皺紋的牽動,每一次的特寫,都將演技展現得淋漓盡致。Anthony這個角色並不討喜,但Anthony Hopkins卻能完美把握住可憐與可恨間的分寸,他讓Anthony的可憐如此牽動人心,卻也可恨到讓Anne的痛苦如此真實。Olivia Colman所飾演的Anne雖然因為劇本設置相對處於比較被動的位置,卻也能完美承接住Anthony Hopkins的演出,她的愛與恨激烈衝撞,在一個幾乎以父親視角完成的故事裡,卻依然真實而深刻,最後兩人的抱頭落淚尤為精彩,兩人間無聲地交流對彼此無法說出口的愛恨,很多時候那或許就是父母與子女間對彼此最真實的感受。

相對於演員精采的表現,第一次嘗試執導電影的Florian Zeller則有著比較明顯的不足,大量運用特寫鏡頭固然能毫無遺漏地捕捉演員精湛的演技,但過度使用特寫也讓畫面有時候顯得單調無趣,好在演員們的演出足以彌補鏡頭的不足,不加雕琢的處理反而讓全片更加真實,倒也是個意外的收穫。

奧莉薇雅柯爾曼Olivia Colman詮釋的Anne與Anthony;《父親》劇照

父親,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名詞本身就揉合著各種複雜的情緒,在失智的Anthony身上更是如此,對於這種寫實的矛盾,Florian Zeller並不願意給出一個過於簡單的答案,一如他過往的作品,拋出議題,視角交錯,寫盡了家庭裡不可言說的撕扯,但當Anne抱著Anthony落淚時,當護士抱住再也無法掩飾無助的Anthony安撫時,我們卻似乎看見了最後的答案,愛。無論現實如何,無論最後的決定是什麼,愛在那一刻回答了一切,有再多的恨與糾結,有再多的疲憊難堪,總有那樣的一刻,愛勝過了千言萬語,跨越人心的距離,落在彼此的靈魂裡,那漸漸消失的記憶原來不是靈魂的全部,我們愛人與被愛的能力才是所有困惑最終且唯一的答案。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808】 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