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經典劇集《威尼斯商人》:反派或受害者?喜劇也無法遮掩的悲傷
莎士比亞的戲劇之所以能超越時代,就是由於莎翁在很多議題上都是呈現正反兩面的看法,《威尼斯商人》對於種族的爭議亦如是。夏洛克(Shylock)的悲傷至今仍是每一個異鄉人的共同的哀鳴,歧視從來不曾真正消失。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首演於1597年的《威尼斯商人》傳統上被歸類為喜劇,但對於已經比較熟悉莎翁喜劇手法的觀眾而言,看完《威尼斯商人》之後,可能絕大部分都無法認同這是一齣單純的喜劇。
《威尼斯商人》故事開始於落魄貴族Bassanio需要籌錢追求富貴人家的女孩Portio而向富商好友Antonio求助,Antonio以自己為擔保替Bassanio向猶太商人Shylock借款,合約言明如未能按時還款,則Antonio需以自己的一磅肉作為償還。Bassanio因為這筆款項得以順利抱得美人歸,但與此同時Antonio因商船船難而無法如期還款,Shylock堅決不要任何賠償,而只執著於Antonio最靠近心臟的一磅肉,至此猶太商人與眾基督徒間鬧得撕破了臉,故事由此邁向最高的爭議點。
16世紀的歐洲,猶太人商賈的形象鮮明,又因為宗教教義的不同,普遍認為猶太人會向外邦人收取高利貸,而基督徒則一直被嚴格規定不得收取高利貸,再加上基督教與猶太教存在著歷史淵源的敵視,造成亡國後散居於歐洲各地的猶太人經常遭受厭棄歧視。《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建立在這樣的背景底下,歷來充滿爭議與討論,Shylock究竟是刻薄寡恩的反派,還是時代背景下一腔孤憤的受害者,成為每一個製作所試圖去描繪與定義的重點。
2015年在莎士比亞環球劇場所上演的《威尼斯商人:莎翁經典劇集》以大師級莎劇演員強納森普萊斯(Jonathan Pryce)領銜,備受好評的導演喬納森蒙比(Jonathan Munby)執導,演出了一場反差極大,震撼力極強的悲喜劇。故事以三對年輕情侶為核心的部分笑點十足,丑角Lancelot直接抓了兩個現場觀眾上台扮演他的良心與惡魔,將全劇的喜劇效果推向最高點;然而當強納森普萊斯所飾演的Shylock出場,前一分鐘還滿場爆笑的局面瞬間被扭轉至悲憤,這是筆者在Globe所見過最了不起的控場技巧,長期以來Globe開放的空間就讓在這個場地演出的戲劇比一般室內劇院更難掌控氛圍,但強納森普萊斯從心底透出來的痛苦總能讓觀眾在第一秒就與他同悲。可以說,導演非常出色地運用了演員強大的功力以及Globe獨特的現場互動性,讓悲劇與喜劇的兩個面向都達到極高的完成度,堪稱經典之作。
喜劇與悲劇交替並且各自達到完美,不僅僅有炫技的意義,更是在這個故事的架構下非常精彩的看點,基督徒的歡笑與猶太人的孤獨悲憤在觀眾眼前形成更加真實而強烈的對比,讓最終的法庭戲宛如一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集體霸凌,打著憐憫慈悲的名號,執法者視Shylock的讓步為必須之義務,卻無法提出法理的正當性,最後更以無理的剝奪羞辱作為判罰,Shylock於開場無以名狀的恨,於終場難以表述的痛苦,都在這場霸凌裡找到了立足點,每一個笑聲似乎都控訴著對猶太人的歧視不公,當一個外族所要求的法理公義被判定帶著原生的罪孽,其實已經宣告了威尼斯法治已死的事實。
莎士比亞的戲劇之所以能超越時代,就是由於莎翁在很多議題上都是呈現正反兩面的看法,但總不輕易下結論,《Coriolanus》對於民主與民粹的爭議如是,《威尼斯商人》對於種族的爭議亦如是。這怎麼會是個喜劇呢? Shylock的悲傷至今仍是每一個異鄉人的共同的哀鳴,歧視從來不曾真正消失,非我族類的霸凌從來就不曾停止過,只看每個人選擇如何咀嚼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