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保德》觀後感:人生有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電影《范保德》在看似複雜的人物故事和敘事編排上,實則描繪一個概念:人生在世其實有著「命定」的不自由及「選擇」的自由。
電影《范保德》以鄉下小鎮60歲的范保德和他的兒子范大齊的互動,以及范保德在得知自己罹癌後,決定趁工作之際到日本找尋在他幼時離家的生父消息,額外再加上一個從香港來小鎮探親的年輕男子Van,這四人之間,從父子三代的血緣和相處,在看似複雜的人物故事和敘事編排上,實則描繪一個概念:人生在世其實有著「命定」的不自由及「選擇」的自由。
「命定」的部分,從父傳子的血液基因中,電影藉由不同人卻發生同樣情境的重複場景,講述出一代傳至一代的循環反覆,宿命般地不可避免,上一代發生的事,下一代也會發生,像是影片中的鄰居美月和她過世的母親,還有范保德,都在一個年紀時開始治療癌症;或是導演鋪陳許久的仰望天井、聆聽牆壁水泡聲一段;還有從北部下來幫忙洗衣店的年輕女孩NICO的邂逅,與范保德年輕時和鄰居郭毓琴的邂逅如出一轍;甚至是小鎮里長的選舉,各種編排都對應著所謂周而復始、日光之下無新事之感。導演更藉范保德的口,在尾聲強調這樣的命定,就像是物理變化,也像是數學,像鉛筆盒裡的鉛筆,不管是放入或拿走,對鉛筆盒來說都是鉛筆。
「選擇」則在范保德和他的父親與兒子范大齊身上逐漸印證。范保德的生父說了「總有人要顧家,我以前也顧過」,就此消失在范保德和他母親的生命中,帶著台灣移民的本性跟被殖民的性格,造就一心追逐著利益,哪裡能生存發達就往哪裡去。然而范保德沒有成為那種父親,選擇了和生父不同的道路,最終沒拋家棄子,反而是在小鎮長久住下還開了五金行。導演藉范保德一心全然呵護、抱著剛出生的嬰兒范大齊,說這是人的影響,像化學變化,像雞蛋變荷包蛋,像辣椒丟入油鍋,這些東西的到來都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樣子。范大齊的出生讓范保德做出改變,選擇繼續待在鳥不生蛋的小鎮。
導演蕭雅全從首部作品《命帶追逐》到《范保德》,似乎能窺見其思想,對一個概念越加透徹而成熟,同時反映在作品中,在《范保德》裡,父子的「命定」與「選擇」的概念,和台灣歷史之間的互文道出相輔相成的獨特韻味,概念深厚有趣;然而《范保德》在電影選擇如何將此概念化為故事的傳達上,可惜有一點距離,好像還沒找到最佳的表現方式。
《范保德》其實仍未捉摸到一個最簡單精準的句子,來表達一個意義深遠的概念。有時導演似乎感覺到這個句子寫的不錯,可還有什麼沒說清楚,就在句子旁加上框號(用框號內的字去補充),卻也造成觀看時的斷裂以及電影調性突然的轉變。而電影中,這框號的用法還真不少,像是年輕女孩NICO的出場和郭毓琴在酒吧說自己的從前,郭毓琴這部分即使以聲音來避免斷裂感,但對觀眾來說,最後那精采的年輕范保德/香港人Van跟老闆娘調情的戲早已一語道破全部,實在不需要前頭就強調NICO及郭毓琴的相似。
如果《范保德》能再精瘦些,所說的故事或許能更貼近想說的概念。
演員部分,黃仲崑飾演的范保德在銀幕上一舉手、一投足更富有魅力,也極其自然,角色雖然表現內斂,情感卻充滿了整個畫面。整體演員的表現也相當平均。此外,電影攝影、場景到音樂都與角色渾然合為一體,水準品質之高沒話說。
相關文章
- 《范保德》留下與離開的理由 (2018/08/20)
- 藍祖蔚專欄:范保德面面觀 (2018/08/20)
- 《范保德》父愛不是一個事件,是一輩子的奉獻 (2018/08/15)
- 藍祖蔚專欄:專訪黃文英-從舊時切入 (2018/07/23)
- 藍祖蔚專欄:2018台北電影節-我見 (2018/07/19)
- 《范保德》:這一次,我選擇留下。 (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