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評《東方快車謀殺案》:理想與現實中的正義


《東方快車謀殺案》其實是歐美觀眾非常熟悉的故事,這類已知結局的偵探電影想再度翻拍,編劇與導演的新意就格外重要。英倫莎士比亞名家肯尼斯布萊納2017年翻拍之作,在一個理應冷靜的推理偵探片中,打破某些常規,加入了不尋常的人性思考。

神探白羅,英國推理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第一名偵探,而東方快車謀殺案則是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以偵探為中心的推理小說或電影,總有著既定的模式:走到哪都會發生的案件,永遠冷靜不可質疑的偵探,人人都有不在場證明,最後凶手只有一個。


英倫莎士比亞名家亦為好萊塢著名大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於2017年重新翻拍阿嘉莎經典之作,卻在一個理應冷靜的推理偵探片中,打破某些常規,加入了不尋常的人性思考,在結尾處將整部電影推向高潮。

東方快車謀殺案》其實是歐美觀眾非常熟悉的故事,曾於1974年翻拍的電影版至今依然讓偵探迷津津樂道,已知結局的偵探電影想要再度翻拍,編劇與導演的新意就格外重要。電影的開頭以耶路撒冷的小案件為起點,為全片的敘事風格劃下幽默的基底,主角白羅也立下了是與非沒有中間地帶的伏筆,以致結局的首尾呼應更讓人深思。電影中白羅作出最後決定的過程更加艱難,補上了小說結局的情感空白,在主角的憤怒與掙扎裡,正義,或許有了更複雜的定義。

真的要說比較可惜的部分,大概是某些破案的細節礙於時間無法有太多的描述,致使最終「最後的晚餐」揭曉謎底少了幾分精彩,沒有看過小說的觀眾應該還是會感到些許錯愕。


2017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找回了肯尼斯布萊納九零年代全盛時期的執導風格:65mm膠捲的色調與視野、層層隱喻的畫面構圖、肯尼斯專用作曲家派屈克道爾(Patrick Doyle)波瀾壯闊的配樂、肯尼斯愛將戴瑞克傑寇比(Sir Derek Jecobi)、茱蒂丹契(Dame Judi Dench)的加持,以及最重要不可少的肯尼斯風格的英式幽默,讓整部電影浸透了古典與優雅,讓每一個回眸,甚至每一次鏡頭切換都扣人心弦。

卡司陣容當然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早在預告片一出來,一望到底的東方快車車廂裡就星光熠熠到令人無法忽視。除了好萊塢熟知的強尼戴普茱蒂丹契蜜雪兒菲佛潘妮洛普克魯茲喬許蓋德之外,也網羅了英倫莎劇劇場近十年令人矚目的後起之秀,包含飾演火車車長(經理)的湯姆巴特曼(Tom Bateman),只是出來跑個龍套的海德利弗瑞斯(Hadley Fraser),都是演技功底十分深厚的明日之星。

整部電影實際上也靠著一眾實力派演員無可匹敵的演技撐起了故事主軸,古老火車密閉狹小的車廂空間將整個電影畫面包裝得宛如劇場舞台,在這劇場中的每個人帶著各自的人生故事走進來,觀眾無法看到他們走進火車以前的過去,卻能從他們或真或假的陳述裡,與白羅一同窺探每個層層包裹的情緒背後點點蛛絲馬跡。

車廂中大量的特寫鏡頭,放大了戲劇張力,也考驗了演員的實力,每一次的盤問就是肯尼斯布萊納與各明星大飆演技,千絲萬縷的情感細節裡,演員們只用言語就讓觀眾宛如置身每個過去與現在,在一部除了火車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場景的電影裡,演技,成了說故事最聰明也最亮眼的方式。


2017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曾在莎士比亞電影中有過輝煌執導成就的肯尼斯布萊納再度揮灑自己擅長的古典華麗,一如既往地在長鏡頭中展現令人屏息的山河壯麗,在特寫鏡頭裡捕捉演員的每一個細節,也在最終加重描繪了人性與正義無法兩全的無力。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精心製作的好電影,每一個元素都如精緻調和過出現在恰當的位置。這同時也是讓人會想要再往下看的作品,白羅的尼羅河之旅,應該能讓觀眾非常期待。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31】 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