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今生情未了》觀後感:愛情難解又惱人?


如果麥可漢內克的《鋼琴教師》將一種被虐式的愛,透過電影鏡頭語言體現,克勞德梭特的《今生情未了》則將拒絕愛的面貌,表面冷冽下潛藏洶湧的情感與拉威爾的音樂結合,道出愛情另一種不為人知的心事。

今生情未了》是一部令人打從心底讚嘆,原來真的有這樣的編導,能如此將愛情中另一種狀態在銀幕上型塑,將幽微而難解的愛情刻劃,細膩勾勒了情感交界在傳統和現代、理性與感性間的壓抑及衝突。法國大導克勞德梭特(Claude Sautet)將人類心靈中複雜的心思、想愛卻不敢愛的矛盾極致呈現,放到電影之中,以一段不落俗套的男女三角戀、法國音樂家拉威爾的室內樂,從故事角色的關係互動,到角色對話到呼應角色內心的音樂,相互相襯地說了一個從外而內都刻骨銘心的故事。


電影從主角──小提琴師史戴芬的獨白說起,史戴芬在開頭的一段敘述道出他算得上規律而愜意的生活,他與友人瑪西姆有著互補個性、兩人合作上搭配出不錯的修琴生意。史戴芬也特別描繪他和瑪西姆的壁球運動,當中史戴芬如何巧妙維持著跟瑪西姆的輸贏。極有趣的是,在這段看似交待生活的簡單開場獨白中,史戴芬對於自己的情感避而不談,但隱約在話語透露的蛛絲馬跡,似乎又洩漏了他的一些「心機」。

隨後,史戴芬與瑪西姆在咖啡店,瑪西姆坦然他愛上了一個女人,才華與美麗的小提琴演奏家卡蜜。史戴芬看著瑪西姆與卡蜜的關係,他忌妒瑪西姆,說著心口不一的話,逐漸介入瑪西姆與卡蜜,時好時壞的,陷入三人情感的漩渦。


據說導演克勞德梭特的故事靈感來自俄國作家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中的一篇〈梅麗公爵小姐〉,《當代英雄》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畢喬林(Pechorin)的利己主義男子,對愛麻木,為了追求自己的娛樂,介入葛朗許斯基(Grushnitsky)的愛情。導演似乎擷取了書中主人公的形象,在電影中給予主角史戴芬更多血肉,也藉由拉威爾的《a小調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in A Minor)的音樂與三重奏的意有所指,將三人克制的情感,隱約若有似乎的流動,藏在音樂及故事中,藏於史戴芬靠近卡蜜的互動,也藏在史戴芬、瑪西姆與恩師等人晚餐聚會席間,眾人對藝術、精英等話題的閒聊,在那些看似日常的動作、日常的台詞之中,一種不被看見的情感正在醞釀運作,故事就這麼一幕一幕緩慢推進,隨史戴芬從刻意的調情,贏過瑪西姆的壁球,到控制不住的被卡蜜吸引,甚至露出失神的樣貌,一點一滴讓銀幕前的觀眾最後隨著卡蜜情緒起伏,感覺到有什麼情感迸發,最後卻出乎意料,在臨門一腳時,看著史戴芬重重關上心門。

或許,史戴芬高估了掌控自己情感的能力。他能精確修復手上的小提琴,準確聽出琴音的差別,找出問題,但他對音樂的看法,如不滿自己拉奏出的樂音,或認為美好的音樂只存於夢中的觀點,彷彿再明白不過,指涉了他讓愛情在他身上僅止情愫/暗戀般的迷戀,就像追逐靈感,讓自己始終保持在嚮往的美好階段,事實上對愛情卻是不願更不敢行動的壓抑。

導演也藉由老師與師母的夜晚爭吵,來襯托史戴芬懼怕行動後的愛情不再完美的念頭,種種編排都令人在平淡的劇情中感受火花四射,也讓結尾的對話帶出開放式的解讀,等級之高超過一般通俗劇跟好萊塢的愛情劇,非常饒富興味。


史戴芬是不是同性戀,當然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一味地以這樣角度解讀,也會簡化了戲劇的張力;然而繞一大圈,說穿這只是在敘說男女間的三角戀...可不得不讚嘆導演克勞德梭特是箇中翹楚,更是擅長埋愛情伏筆的高手,既然故事埋了一隻槍,就得開槍,而這槍聲響得好聽,也貼切驚醒了人們懂得「愛情本身是難被阻止的」,一如史戴芬對愛情的完美癖,牽引他與同性相處比起異性更加自在,甚至投射了情感到同性的瑪西姆身上,形成在他滿意/理性的愛情框架中追逐愛的感覺。

然而,我們可以控制對愛所付出的行動,如同說著「愛從來無法在縱慾裡滋長的」音樂家拉威爾,始終到80歲都未婚,讓愛被保護好在溫室土壤之中;可矛盾的是,終歸我們無法控制或切斷自己喜歡上什麼樣的人,或被什麼樣的人吸引,劇末──史戴芬最終還是愛上了卡蜜,愛上他覺得危險無法掌控的「女人」。這對某些拒絕愛情、不願相信愛情的人來說,確實是最惱人的無解問題。我們嚮往的愛情,常常不是我們要的。

作者:Angela

本期焦點-【v.631】 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