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追緝》:難怪韓文片名叫「失去的時間」
我相信有些比較喜歡自己去想像、或是欣賞導演創意手法的觀眾會覺得有意思,但對於一般想「看懂」電影的大眾來說,看這部可能會長出三條線來。
《雙面追緝》有個還蠻有意思的故事,雖然步調慢了些,但隨著劇情漸漸展開,還是不斷有小細節吸引我看下去,想知道到底怎麼回事,可惜的是,一直好奇到最後,就…結束了。
如果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看過預告或官方的宣傳都不算知情),直接去看電影,可能會非常以為它是一部懸疑,或是可能有靈異成份的燒腦片。觀影過程也一直讓我這麼覺得,隨著越來越多拼不起來的線索出現,也讓我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很想知道真相。
然而結局可以說是個大…逆轉吧,心情上的大逆轉,給人的反應不是「天,竟然是這樣!」而是「靠,怎麼是這樣!」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這更像是一種被耍的感覺,或許不是導演的本意,但當觀眾的期待一直被誤導,卻在最後…「不演了,你們自己想自己解讀」。觀眾會是什麼感覺?
我相信有些比較喜歡自己去想像、或是欣賞導演創意手法的觀眾會覺得有意思,但對於一般想「看懂」電影的大眾來說,如果電影的結論是請自行解讀(你如果不去看導演講解就不會知道要傳達什麼,我的確可以自己想像,但我怎麼想像,都還是跟片中一堆線索合不起來,就會越想越火,片中鋪陳太多東西了,全部要我自己去想怎麼串,我個人是真的沒這個耐性。)一般打算進戲院看電影娛樂,看完娛樂就結束的觀眾,看這部可能會長出三條線來。
如果說是觀眾自己如果有傷痛就會自己產生連結,我想我大概沒有導演要的傷痛吧!但每個人傷痛本來就不同,你不說不傳達誰會知道你在痛什麼?要我說我同感,說穿了也是我自以為同感吧!
或許,那這部電影不要用邏輯來看,不要管合理性。可是問題在於它用了非常需要邏輯跟理性的方式來吸引觀眾進場。我相信《雙面追緝》有它的觀眾族群,但這個族群應該是影展片觀眾,看完要一直去體會導演抽象概念跟傳達手法(甚至希望能有映後和導演座談)的觀眾,不是尋找娛樂的大眾,不是想看燒腦破案片的觀眾,不是想看靈異奇幻故事的觀眾,不是想欣賞電影神邏輯的觀眾。
這部片子不見得不好,可是整個包裝呈現完全會拉錯人進電影院。就像我不吃辣,卻被看不出來很辣的宣傳廣告吸引到麻辣店,不是麻辣不好吃,但我並不會因為這樣嘗試體驗就愛上麻辣,只會吃到很火大而已。看了《雙面追緝》就有種這樣的感覺。
我可以猜到想傳達的身份認同問題,這是大方向,但太多細節對不起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如果這個是真的,那某個細節又要如何解釋?還是對不對得起來根本不重要,是我太認真了?
倒是如果看過這篇文章,有了心理準備,知道這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片子之後,覺得自己願意也可以去慢慢解讀導演的訊息,那還是可以去挑戰看看,放對了期待,或許真的能帶出些邊緣小人物的同理吧。
韓文片名直接翻譯的意思是「失去的時間」,如果不是這部電影的目標族群(應該很小眾)看完真的會覺得白白失去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