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勳章》 - 追思、表揚不只為逝者,也是為生者
《鋼鐵勳章》利用Scott這位虛構角色,讓他與越戰時期的當事人談話,從不同人物的觀察角度,回顧當時1966年越戰戰場上的英雄事蹟。片尾的段落,呈現「認可」、「表揚」的重要性,表揚並不只為了逝者,更重要的是為了生者。
戰爭裏頭,倖存者有時比戰死者還不幸。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鋼鐵勳章》,描述在五角大廈工作、前途一片光明的Scott(賽巴斯汀史坦),被上級指派調查一樁申請案件。在越戰時期,英勇的空軍William Pitsenbarger(Jeremy Irvine),在地面一個浴血戰場救了許多人,即使眼看局勢不對,即使身邊這些人並非他所屬的軍種,但他沒有跟著空軍離開,反而留在地面盡力救人,最後還犧牲了性命。William的老父親(克里斯多夫普拉瑪)與當年被救的軍人們,希望爭取讓William獲得他應得的國會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也是美國最高的軍人榮譽。
Scott身為政界未來之星,對於這項三十多年前發生的事情毫無興趣,原本只想胡亂交差,但在與William之父與其他老兵深談後, Scott意識到這件任務多麼重要、以及這樁授勳被擋下的背後原因恐怕不單純,因此轉變想法,冒著毀前途的風險爭取。
《鋼鐵勳章》利用Scott這位虛構角色,讓他與越戰時期的當事人談話,從不同人物的觀察角度,回顧當時1966年越戰戰場上William的英雄事蹟。這群老兵的個性幾乎都很不討喜,但他們實在背負了太多,包括罪惡感、恐懼、創傷、悔恨、無力感等等,每個人都在自己與眾不同的地獄裡,孤獨面對掙扎。當年萍水相逢的William為了他們,21歲就丟了性命,這些倖存者要怎麼過剩下的人生?怎麼好意思享受任何快樂?生命中所有正面的事,都是那位陌生人犧牲性命換給他們的,所有幸福底下都塞滿了陰影與罪惡感。
在每個人與Scott的談話之中,觀察他們如何用不同方式去面對過去的痛苦、以及如何在心中追念與感謝William,這是整部片最珍貴的部分。
《鋼鐵勳章》片尾的段落,呈現「認可」、「表揚」的重要性。沒錯,有些人會說,仗都打完了;沒錯,事情發生很久了;沒錯,人也去世很久了;沒錯,現在好好的,管他過去做什麼。但這表揚並不只為了逝者,更重要的是為了生者,包括父母希望孩子的死有重量、有榮譽感能傳世;當年被救的人也需要這樣的表揚,來表達他們一輩子還不起的感謝;後世國民與軍人更需要看見Pitsenbarger的精神與事蹟,明白前人的付出、為自己同胞如何犧牲奉獻。
《鋼鐵勳章》劇本稍嫌說教,不斷回顧的舊時戰場情況過於重複,但演員群表現精彩,尤其資深演員包括艾德哈里斯、山繆傑克森等人的角色各有複雜情緒與表現空間,2019年剛過世的彼得方達,也在本片有最後演出,飾演一位終生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的退伍軍人。
英文片名"the last full measure",是林肯在蓋茲堡演說(哀悼蓋茲堡戰役陣亡將士)裡頭說過的詞,意義近似鞠躬盡瘁、在最終仍全力付出。William Pitsenbarger確實付出了所有他能給的一切。記住他,感念他,是後人起碼能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