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蜜》:角色與觀眾一起迷惘
感受的到《菠蘿蜜》兩位導演的想法與構想,以及他們想把這個故事說好的野心,若將兩線獨立出來看的話還比較清楚主軸,可偏偏兩位導演選擇不讓過去與現在有著明顯界線,或許這樣做確實能使觀眾更容易感受到蜜與凡共有的命運,但那是就結局來說。
對於能夠入圍金馬獎任何獎項的電影我總是抱持著好奇與期待,可看完《菠蘿蜜》後,我無疑是感到困惑的。電影將馬共歷史放入其中,以50年代被馬來西亞人領養的馬共之子「蜜」為其中一條故事線的主角,在有些混亂的畫面拼湊下,觀眾明白了為何他對自身身分、他的身世的迷惘,那是那個戰爭時代下的悲傷,是幾乎無可迴避的命運,而導演廖克發將這份迷惘與命運,移轉到了現代、因父子關係緊繃再加上諸多原因而遠赴台灣求學的「凡」的身上,安排他邂逅同樣來到台灣非法打工的菲律賓女孩萊拉,安排兩人談一場跨國之戀,可相愛卻又不能走到最後的無奈,又似重新上演著當年為了保護蜜而將他送走,各別在兩邊陣營求生、悄悄來往的父母故事。無力去扭轉命運的茫然無助,將無形的輪迴埋進兩線裡,水果菠蘿蜜貫穿過去與現在,而它所代表著的「家的味道」對比著多位主角的漂泊,企圖強化電影裡對於「家」的概念與嚮往。
其實感受的到兩位導演的想法與構想,以及他們想把這個故事說好的野心,然實際看完整部電影我的腦中只有混亂二字,看似看得到卻又抓不到重點,若將兩線獨立出來看的話還比較清楚主軸,可偏偏兩位導演選擇不讓過去與現在有著明顯界線,而就讓兩條線恣意交會,或許這樣做確實能使觀眾更容易感受到蜜與凡共有的命運,但那是就結局來說。倘若前面四分之三的時間都看得茫然,對於結局如何相信已經不會去在乎了,事後看到導演廖克發的訪談,他表示在剪輯上聽從了資深剪輯廖慶松的建議,選擇把「韻與味道留下」,放棄「符合時序與事件邏輯、觀眾可以清楚對位人物與時間關係的版本」,這樣的作法並沒有不好,不過隨之得承擔的就是電影會和觀眾產生距離、還有看不懂的風險,當然這就是看個人,至少我對《菠蘿蜜》是完全沒有任何方面的共鳴的。
起初我以為《菠蘿蜜》裡的兩個故事是真的「輪迴」,被送走的蜜和大學生凡其實是同個人,只是前世今生的關係而已,畢竟被安排的境遇,加上蜜所夢見的斷指的人而凡砍斷自己手指的關聯,都讓我以為是如此,可是後來朋友跟我說,原來蜜是凡的爺爺,電影裡的輪迴僅是一種概念,真正的目的是要呈現這段馬共歷史,還有從蜜到凡那纏繞家族數十多年的命運,說實在話,我還真是看不出來。另一個會讓我覺得不行的,是過去與現在的劇情落差太大,蜜的故事線拍得太隱晦,凡的這部分卻過分通俗,吳念軒總差一點的表演與強裝的口音使人出戲,和萊拉的拉拉扯扯令整部電影失去或許本來應該會有的味道。
和非法來台打工的女孩相愛不成被迫分開,這樣的安排是完全不能和受迫於歷史的無奈相比,承受與面對的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同,所以要人感受同等重量的痛是不可能的,而刻意安排的同為非法來台打工的雪兒被雇主丟下的橋段,也無法替這條線再加什麼情感上的分數。整體來說,《菠蘿蜜》就是因為剪輯影響了劇情,兩位導演的功力也不夠純熟,致使整部電影沒能講好與拍好,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