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身處無法掙脫的泥沼
《小丑》以非常直接、寫實的切入角度描述這個社會真實存在的惡意是如何產生,在某種程度上,《小丑》的壓抑、扭曲、仇恨、人性的醜惡與潛在矛盾已經超越了《黑暗騎士》,瓦昆菲尼克斯的內斂演技表現,把小丑這位高深莫測的反派詮釋得淋漓盡致。
《小丑》是一部2019上映的美國劇情犯罪驚悚電影,由陶德菲利普斯執導,瓦昆菲尼克斯、勞勃狄尼洛、薩琪畢茲主演,改編自 DC 漫畫反派「小丑 Joker」,故事講述一位從小被母親暱稱為「快樂」,希望能為世界帶來歡笑的男子亞瑟佛萊克,想藉由演出脫口秀實現他多年來的夢想,因此他透過學習其他喜劇演員的幽默特質來增進自己的搞笑能力,但事與願違,在經歷多次的挫折之後,望著回家路上那一條漫長的階梯,他心裡隱藏的邪惡也逐漸顯露出來。
小丑影評-身處無法掙脫的泥沼
在被 2008 年《黑暗騎士》深深震撼之後,我曾單純的認為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到達「希斯萊傑版」小丑的高度,直到今天看了由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的這部《小丑》起源電影,原因沒有其他,《小丑》所描述的不僅僅是一位邪惡反派的誕生,更是一個人心靈與整個社會在龐大壓力之下,從看似風平浪靜到最後完全崩解的過程。看完電影走出戲院,我就像整個世界已經失去希望一樣,內心感到無比沈重和失落,久久難以平復。
金獅獎電影的深度
在威尼斯影展首映獲得全場觀眾和影評的一致好評價,並直接拿下最高榮譽金獅獎的《小丑》,完全演示了這個社會體制如何造就一位瘋狂的犯罪者,讓喜劇演員成為高譚市最邪惡的罪犯,這其中看似巨大的反差都在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的描寫下變得異常合理,常聽人說:「喜劇與悲劇只有一線之隔。」但在小丑的世界,這兩者正是無法分割的共同存在。
就如同《小丑》電影的開場,亞瑟坐在鏡子前畫著接下來工作需要的小丑妝,臉上雖有用手指硬擠出的笑容,但混著顏料的藍色眼淚卻直直地流下臉頰,我們觀眾透過特寫看著他表面的樣貌,卻無法從中明白他內心真正所想,電影正是透過小丑這層「面具」來呈現表面光鮮亮麗的社會中,其實隱藏許多無法被看見,甚至被刻意忽略或犧牲的黑暗角落。
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
我們都認為要成為一位超級英雄,多半要有著超乎常人的超能力、想保護民眾的理想抱負,或者像蝙蝠俠那樣擁有豐富資源、痛恨壞蛋,不過小丑作為一位什麼都沒有的底層階級,讓他最終成為一位反派的卻只有在被現實逼到絕境時的那次縱身一躍。我們常以「經濟能力」或「精神異常」來為別人貼上標籤,總認為他看起來「這樣」,所以應該就會「那樣」,或者因為看到他「那樣」,所以就認為他一定是「這樣」,卻從未考慮到每個人的性格養成與改變,其實是存在著其他導致他成為現在模樣的更多複雜面向。
在 DC 出版的漫畫《蝙蝠俠:致命玩笑》中,小丑試圖以「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來證明就算是原本正直正義的好男人,在經歷巨大打擊也會成為一位無藥可救的瘋狂罪犯。而這次《小丑》在概念上同樣也是如此,只是比起《蝙蝠俠:致命玩笑》更加深入描繪小丑這個角色的起源,探討著原本希望帶給人歡樂的亞瑟最終會成為小丑的原因,無論是內心長期被壓抑的孤獨傷痛、外部的經濟負擔,甚至是他從未被注意和肯定,彷彿整個世界都找不到容身之處,每人都阻撓著他成功的現實命運,都一步步把他逼近混亂與毀滅的境地。
作品真正的核心主題
「是我的原因,還是這個世界越來越瘋狂了?」便是《小丑》對社會提出的最大控訴。到頭來,與其說電影的主角是小丑這個角色,我們倒不如把焦點放到整個高譚市,或是我們所處社會的現況。就像是從我們的角度,實在難以相信只用一天就能把一個正常人變成小丑;沒有其他原因,光就片中「一個小丑」在地鐵的犯罪行為也無法瞬間讓全城民眾戴上面具上街抗議,經歷「生命最糟糕的一天」就只是那根壓垮人心的稻草,前面累積了多少痛苦和仇恨等負面情緒才是《小丑》探討的主題。
就像那句:「精神病最糟糕的是,人們仍希望你能表現正常。」當我們身處困難與挫折之中,卻被要求必須戴上這個小丑面具來壓抑自身情感時,臉上的笑容是發自內心,還是只為了用來掩飾內心的悲傷?而更悲哀的是,在你遵循社會的規則、盡全力假裝自己正常時,通常又會受到他人以更嚴苛的標準來檢視,這有點類似恐怖谷理論,如果亞瑟「不夠擬人」,那他就會被視為(精神病的)「正常」,不過當他表面跟旁人無異,卻做出某些不符合常人的行為時,這個「不正常」就會更加被放大。毫無疑問,《小丑》完全顛覆我對漫改電影的想像,陶德菲利普斯與瓦昆菲尼克斯透過片中角色的無助、掙扎、崩潰、解放為 DC 造就一部無比黑暗的經典反派電影。
小丑角色的心境變化
《小丑》高明之處就在它的劇情設計,或許我在翻閱劇本發現電影確實刪剪一些能讓故事更流暢,把角色心境交代得更完整的橋段,但不得不說導演在把這原本能拍到150分鐘以上的劇本精簡化過後,觀眾也能更加聚焦在亞瑟的內心世界,透過在虛實之間交錯的故事場景,體會亞瑟的精神疾病、童年陰影、喜劇生涯所經歷的波折,這些他埋藏在內心深處、極力隱藏的傷痛,到最後因為過去所堅信的價值觀崩毀,終於釋放一直以來壓抑的黑暗面,把卓別林:「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轉換為:「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樁悲劇,現在發現它其實是齣喜劇。」我們便能從中了解他為何會從「快樂」變得如此「失控」的原因。
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巧妙的透過《小丑》片中亞瑟通過家門口那段長樓梯的方式來代表他當下的心境。在經過社會摧殘後拖著沉重腳步走上階梯回家,是他被迫屈服於社會體制之下,忍受著自己笑話不被重視,反倒疾病與人生被當成笑柄嘲諷,受到眾人歧視與誤解的痛苦。然而在電影後段,當他放棄遵循這個世界由上位者所訂下的規則,不再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聽從自己最真實的心聲,那種終於放飛自我、跟循本能反應踏著輕快且怪異的舞步走下樓梯,最終蛻變成一位崇尚混亂、希望看到世界燃燒的反派角色。
這個逐漸沉淪的社會
我們完全可以把高譚市視為一缸濃度沒這麼高的化學池,電影多次利用報導與亞瑟生活中所見所聞來描繪高譚市的現實情況,把故事從「個人」拉抬至整個「大環境」,無論是貧富不均、民眾罷工、高犯罪率、環境髒亂、社福機構倒閉、當權者不願傾聽民意,甚至是明顯的上下階級制度,人人必須都踩著別人往上爬等社會現象,這些都一點一滴成為這個城市送給人民的「小丑培養液」,到了此時,我們便會發現身處於這個環境,成為小丑才是從中解脫、邁向自由的唯一道路。
《小丑》以非常直接、寫實的切入角度描述這個社會真實存在的惡意是如何產生,帶著我們一同揭開《小丑》在漂亮畫面與優美配樂之下所隱藏的黑暗真相。電影故事背景設定在 1980 年代初,那個美國經濟衰退、失業率增加、治安惡化,底層社會因為生活困苦而即將爆發的時間點。因此導演特地選擇當時頻繁發生搶案等犯罪事件的地鐵讓亞瑟「踏出第一步」,為的正是以他的「無法忍受」成為先驅,讓世人發自內心的相信什麼要多笑、明天一定會更好、保持正向樂觀的思想,都是那些握有資源的人們為了安撫底層社會所製造的謊言。
黑暗到能夠影響觀眾
而這就是《小丑》真正讓人害怕,導致我心情低落的主要原因,觀賞電影的過程中除了為亞瑟一步步沉淪感到難過之外,看著他經歷這段痛苦壓抑的旅程,我也開始對這世界感到失望,不斷有負面想法湧上心頭。想到這裡,我便完全明白北美為何要在《小丑》上映時加強對戲院的戒備,因為我早已在過程中不自覺被他行為給影響,一部電影能做到這種煽動程度是非常可怕的。
《小丑》不只透過寫實的敘事方式描寫一位角色的起源,同時更是一部深入探討人性黑暗面的警世預言,《小丑》作為一部獨立於任何宇宙之外的電影,沒有任何包袱的說出一個以人為核心,直指我們不願正視的那個社會體制真實樣貌的好故事。瓦昆菲尼克斯的內斂演技表現,加上那聽著有些不舒服的笑聲,把小丑這位高深莫測的反派詮釋得淋漓盡致,並且挑戰人們的道德底線,或許我們看完電影並不會認同小丑行為,但不可否認,他確實觸動到我們內心深處,幾乎找不到機會反駁。
小丑影評結論
毫無疑問,《小丑》以一個最黑暗負面、反社會與反政府的方式講出這個社會上某些人的心聲,我想在這部電影之後,小丑這個角色不只是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形象也不再只是用來取悅觀眾的「Clown」,而是存在每個在社會底層掙扎,並且使盡全力也難以翻身小人物心中,試圖把所有不正常變成正常的精神象徵「Joker」。
在某種程度上,《小丑》的壓抑、扭曲、仇恨、人性的醜惡與潛在矛盾已經超越了《黑暗騎士》,導演陶德菲利普斯說《小丑》劇本曾參考馬丁史柯西斯過去的幾部電影,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而有趣的是,在《計程車司機》中生活充滿壓抑的勞勃狄尼洛,這次則變成無意間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的喜劇主持人,我們或許能從中看見這個社會的沉淪,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也該重新思考自己對社會弱勢族群要抱持著怎樣的態度,以什麼方式來關懷、了解他們?這些人最終會成為帶來歡樂的喜劇演員或製造混亂的小丑,似乎也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BTW,最後補充幾個小細節,片中的笑話其實都是有意義的,電視中超級老鼠與超級貓是小丑跟蝙蝠俠的彩蛋,而脫口秀表演者說的男女生停車笑話,就是在暗指亞瑟母親跟韋恩的關係(殘障車位);另外,在亞瑟殺了嫁禍給他的好友藍道後,侏儒因為身高無法拉開門栓,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片中的笑點,但正是導演用來批判這些「笑出聲」觀眾的地獄梗設計,讓我們思考自己是否也跟片中嘲笑亞瑟的人一樣,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呢?這些巧思真的都很有意思。
相關文章
- 《小丑》 - 誰決定哪些東西好笑/可以笑? (2020/04/17)
- 開眼2019年下半年十大推薦電影TOP10 (2019/12/31)
- 《小丑》:亞瑟的喜劇俱樂部 (2019/10/28)
- 《小丑》悲劇人物 (劇透) (2019/10/07)
- 《小丑》觀後感:秩序之外的鬧劇 (201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