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黑塔》點子很有趣,但電影沒呈現好


《黑塔》有些場景切得太快,還在對話,好像要產生一點點情緒,後面應該要再說些什麼的時候,換場景了…啊?那剛剛的場景是要傳達什麼?我還沒接收到啊。

黑塔》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改編的,我不是書迷,也沒看過原著,但單單就看電影的影迷來說,《黑塔》並沒有預期的好,不至於爛掉,可是也很難有感或是喜歡上它。

其實故事的想法是不錯的,但拍成電影之後,或許是因為必須要取捨只能講一些主要的東西,反而會覺得好多地方交代不清,或是說簡單帶過,對於沒看過書,不了解設定的觀眾來說,就有一種「電影說是這樣,那就這樣吧」,不太容易有說服力。比如,我們不太清楚另一個世界的哪些人有什麼能力、想要做什麼,就直接看到他們在做這些事,看久了之後,就免不了會心想…「你明明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不這樣那樣就好了?」會產生很多無法讓人覺得合理的狀況(手可以擋子彈,身體就不防彈?什麼都可以控制,不能做個防護膜嗎?這只是隨便舉例,不見得是這樣,但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觀眾可以想出太多其他可能性,因為電影沒交代,所以不容易接受電影選擇的那條路)。



所以在過程中會看到很多很簡單的事,知道這裡有入口,就去這裡;需要先知,就去那裡;先知就可以告訴你要去哪裡;壞人就知道你在哪裡;壞人就有入口可以去那裡…等等,太多場景換來換去,無法說明清楚,加上又不是我們熟悉的世界,我們無法想透這些人的思考邏輯,所以又回到…「電影說是這樣,那就這樣吧」。

事件串連大概就是這種狀況,且有些場景切得太快,還在對話,好像要產生一點點情緒,後面應該要再說些什麼的時候,換場景了…啊?那剛剛的場景是要傳達什麼?我還沒接收到啊。

這樣的狀況如果出現在和內心戲相關的部份就不太妙,好像該要有所體悟的時候、好像心情要轉折的時候,就沒了。所以《黑塔》中本來應該不錯的主題,個人的復仇跟為了宇宙而戰之間的轉變,變成有點是…一句話就搞定。觀眾沒辦法去感受到轉折,而是電影直接告訴觀眾,轉折囉。觀眾只好…「喔,好吧,轉折了」。

少部份的戲是在單點式的來看還不錯,但要和整部片子連結,承先啟後,這些都不太行。(單點式的戲:比如失去親人當下的難過,比如槍戰時換子彈很酷等等…)



說到換子彈,就要提到《黑塔》的動作戲了,基本上反派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的能力就是「出一張嘴」,他叫你死你就會死,這倒無所謂,因為他很有型,穿著黑衣冷冷站著用嘴巴來控制人,還算蠻酷的,偏偏最後卻要他進入「實戰」,做一些很…可愛…的動作來操控東西飛來飛去(操控東西也可以很帥啊,看看《星際異攻隊2》〔Guardians of Galaxy Vol.2〕的勇度)。至於黑人槍客主角伊卓瑞斯艾巴〔Idris Elba〕,大概就是前面提到的換子彈很帥而已了,看多了動作片,《黑塔》的動作真的算是普通,電影說他比較準就比較準…。



看到最後,《黑塔》除了很難讓我入戲之外,會有一種…有點幼稚的感覺,這感覺來自於「簡化」,比如說句鼓勵的話就能夠讓人振作,這好像是小朋友看的才會這麼單純,真實世界不可能這樣子的,夠力的電影能讓觀眾跟著去體會心路歷程,改變不是那種在最要輸的時候聽到設計好的對白然後就發奮圖強一舉幹掉頭目…這樣應該不會覺得很成熟吧?

黑塔》的狀況大概是這樣,覺得可惜。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617】 2017/09/01